會考放榜了,報紙還在年復一年地吹噓所謂的「會考狀元」,很叫人打呵欠。
首先,即使有十科A,為甚麼一定叫做「狀元」?這個名詞十分的粵語長片Feel。許多年前曾經有一齣戲曲片叫做《狗飯餵狀元》,從片名就可以猜到情節——書生最初窮酸潦倒受盡欺凌,有一天高中狀元,還一定是當了皇帝的駙馬。華人社會為甚麼總喜歡把舊房子拆掉,而在心中保留着一座座封建時代的舊概念建築?
其次,許多科目,在十六歲這個年齡,是不可能拿得到A的,例如中國文學。蘇東坡的赤壁賦、杜甫的律詩,都在訴說着「羨長江之無窮、渺滄海之一粟」的哲學,或者「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悲哀。一個人不到五十歲,經歷了纍纍的創傷,誰敢說真正體會其中的味覺境界。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中國語文和文學的會考得到一個A,絕對是因為背誦得透徹,或能在一小時內把教材從書本搬到試卷上,他是一隻忙碌而有效率的資料小工蟻,而不會是一位批評鑑賞家。
還有歷史、聖經、佛學、地理,這些科目的會考A級是沒有甚麼意義的。香港如果年年有那麼多十A狀元,在為社會的建設發展提供第一流的生力軍,那麼在生產線上的另一頭,就不會出現這種水準的「三司十一局」高官和立法會議員。
會考制度是殖民地時代留下的,但前宗主國卻在質疑着自己的會考。英國的會考叫GCSE,最近發表了報告,揭露了年年給了太多的A級,優等的成績氾濫,建議把會考證書裏每一科A,再細分四級,從「A1到A4」,把A1的那級定為「超A」。
牛津大學早已不相信GCSE,另外組織自己的入學試。太多的A、太多的狀元,就像香港的十大傑出青年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獎,通通都變成一種類似南美洲的貨幣,一張鈔票,票面叫做「一百萬披索」,但只能買半個麥當勞漢堡包。
劉德華和古天樂都沒有考取過十優。這是一個不再相信優秀的年代,證書上的一個A,如同大陸發出的「經衞生局檢定優質證書」,這就叫做Cynical。至於在A級裏再分四等,這是不可以學英國的,因為連「A1」這個名詞,一早也已經贏得了污名。十優狀元的一個好男仔,你願意去「媾」嗎?問盡香港的小女孩,她會舔着手中的雪糕,一面笑得很壞很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