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敏
建德公學殺校一役終於塵埃落定,法官維持政府殺校的決定。這次殺校事件主因是適齡的小學生人數不足,這其實已為香港的人力資源敲響警鐘。最近一些研究數字更加令人擔心。香港非勞動人口(十五歲以下及六十五歲以上)的比例(DependencyRatio),由九七年的三九九/一○○○跌至○二年的三八一/一○○○。
表面看來這是可喜的數字,因它意味非勞動人口的減少。然而仔細再看這些數字,下跌的原因並非勞動人口增加,而是十五歲以下人口減少,而且減幅比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為大而造成整體非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十五歲以下人口一成八減至一成五。同期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由一成增加至一成一)。香港的新生嬰兒出生率不斷下降,由八一年的一點九三跌至○一年的零點九二,比日本(一點三三)、新加坡(一點四一)和英國(一點六四)這些已發展及出生率偏低的地區還要低。
另一方面,整體人口的教育水平比例亦令人沮喪,具大專學歷以上的人口比例,均遠低於紐約、倫敦及北京,和上海、廣州及深圳相比也只是不相伯仲。在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具大專程度的人口比例遠高於中國其他城市。但過往二十年,內地經濟和專上教育高速發展,全國各地人才流向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這些城市,造成人才滙聚,單是深圳華慧這一專營電子高科技產品的私人企業,具博士學位的僱員便達千名,香港除了幾所大學外,有哪間私人公司僱有如此多高資歷的僱員?
再看人口流動數字,國際大城市如倫敦和紐約等均有一個特色,即外來人口佔整體人口中相當大部份。換言之,這些大城市能成為國際都會,在於它們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相對而言,香港對內地人才仍相當抗拒。
與此同時,出生於紐約或倫敦的人口往外移者亦佔相當比例,而且遍布各年齡組別而非局限於年長者。亦即是說,在紐約或倫敦無法立足的人口,會轉移往其他城市碰運氣,形成一個循環不息的人口流動網。同樣的現象亦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城市。令人吃驚的是,深圳十年來人口翻了幾倍,但人口中位數字卻沒變化。意味着大量勞動力湧向深圳,而且這些勞動力已非盲流或低技術工人,而是具高學歷,甚至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力。
要成為國際城市便得百川滙聚,沒有天然資源,香港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人才。但適齡學童人口不斷下降,若要維持甚至提高學生質素,堅持維持百分之十八適齡人口受大專教育,已有點不切實際。為今之計,應該是盡快開放大學學位,吸引全國優秀學生。
教育以外,修訂入境政策乃當務之急,目前的入境政策對內地人才仍有一定抗拒,一般人的心態仍認定內地人來港,是為爭取及佔去港人的福利。事實上,內地新移民申請公援的人數,只佔整體申請公援人士一成左右。這種狹窄的自保心態,亦難幫助吸引優秀的內地人才來港。要改變這種觀念,政府責無旁貸。
要吸引人才,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如環境、生活質素、文化生活、言論自由、公平制度等。如果香港還不切實面對這些問題,不保持香港的特色,而變得愈來愈像一個內地城市,則不但會令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不保,甚至可能會淪為中國境內的二流城市。
……………………………………………………
作者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和「《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