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昇錢談:退休金見紅衍生社會問題

恆昇錢談:退休金見紅衍生社會問題

馬克思於1848年曾說過以下名句:「一個幽靈正在歐洲徘徊──共產主義的幽靈。」今時今日,一個新幽靈不但出沒於歐洲,更在美國和日本縈迴──所指的就是人口老化的幽靈。隨着亞洲新興市場人口激增,提供數以百萬計年輕及低成本的工人來推動經濟增長,西方國家和日本卻要面對人口老化的困境。生育率下降,加上年輕人利用更多時間來進修,老年人又愈來愈長壽,以上種種,引發退休金和儲蓄危機,可能會成為今日最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類似問題在5年前以歐洲大陸最為嚴峻。當地並沒有為退休金積穀防飢,退休人士的生活全靠現有納稅人、工人和股東支付。隨着退休人士相對在職人口比率不斷上升,這盤數愈來愈令人不安。
今日,由於熊市為患和長期息口下降,英美兩國正步歐洲大陸後塵,企業資產負債表都因退休基金赤字而變得失實。理論上這些虧蝕可以靠增加供款來填補,不過,對於在退休金的缺口還未填補前公司已宣布破產的員工而言,這方法可說毫無助益。
就以上市公司的併購為例,今年至今,巨額的退休金赤字,已令兩宗併購建議功敗垂成。
首宗涉及文具零售商WHSmith。由於Smith的退休金受託人要求增撥供款,以抵銷舉債收購所帶來的額外風險,令提出收購的風險基金卻步。

無底潭影響併購
另一宗合併失敗的主角則是英國馬莎百貨。提出收購的企業家格連(PhilipGreen)要求在收購建議落實前先接觸馬莎的退休金受託人,但不獲接納,格連最終亦放棄計劃。

基於企業接連倒閉,英國政府打算成立退休金保障基金,為受公司破產影響的退休金計劃成員提供保障。美國亦設有同類計劃,但問題叢生,現時的赤字已高達97億美元,不少索償仍在進行中。與此同時,企業界都傾向將風險轉嫁到僱員身上,一般英國企業原本都採用界定福利計劃,為工作滿40年的人士提供每月相當於離職前薪金2/3的退休金,但現在大多數企業都改為界定供款計劃。
倘若人們工作年期加長,儲蓄增多,長遠而言,上述危機可順其自然地得到解決。但遠水不能救近火,因為一間又一間的公司正備受現有界定福利計劃出現赤字所困擾。

通脹重臨股勝債
改善上述情況的其中一種方法,是改變用來支付債務的資產組合。在熊市期間,企業紛紛棄股投債,英國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零售商Boots,該公司乾脆完全撤出股票市場。這個方法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一項:退休金的回報可能永久被鎖定在較低水平──這是巴克萊資本(BarclaysCapital)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該項研究涵蓋1個世紀的數據,量度連續3年、5年和10年期間的回報。研究結果顯示:以3年為期,英國股票的回報於上一世紀有77%跑贏政府債券,5年期有78%勝出,10年則是85%。
這項研究結果當然只是支持傳統智慧。股票風險比政府債券高,亦比較波動,所以回報應該較高。企業從盈利中派發股息,故股票可抵禦通脹,企業溢利與工資息息相關,界定福利退休金計劃又與工資掛鈎。
巴克萊的研究,所涵蓋的是一個通脹環境下的世紀,倘若陷入長期通縮,股債的相對表現就會有所不同。究竟我們是否正踏入通縮年代呢?

2003年初,通縮從日本向西蔓延至德國和美國的恐懼一度抬頭。美國方面,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對通縮十分警覺,更有傳言指聯儲局可能會採取諸如買入長期債券等「非常規」措施,以壓抑利率。
相距僅18個月,美國通脹已呈惡化,息口亦已上升;英倫銀行則設法遏止英國房地產熱潮,以免經濟最終受到損害。歐元區方面的預算赤字已超出「穩定及增長公約」所訂定的限制,而英美公共開支亦在上升中,以致政府有必要增發債券。
以上種種都暗示,長期而言,退休金大概不會認同債券是具有吸引力的資產。也許股票並非如懷疑論者所想像般無人問津。又或者他們只是傳統熊市心理下的受害者。
本文所闡述乃作者的觀點及意見,未必反映恆昇的內部見解。
恆昇基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