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日逍遙碧波中,應該是很有益身心的暑期活動。可是政府轄下的公眾泳池,蕩漾於池水中的卻不僅是碧波,還有一團團狀似糞便的污染物,和一條條相當生猛的紅蟲。這種令人咋舌的情景發生在全港最受歡迎的九龍公園泳池內。康樂文化事務署在本月初已接獲投訴並加強清潔,但情況未有改善。專家指出,浮游在泳池內的紅蟲應是搖蚊的幼蟲,可以引致泳客感染皮膚炎及哮喘。幼蟲依賴糞便及死皮等有機物生長,顯示泳池衞生情況惡劣。 記者:林社炳、謝穎詩、蔡元貴
「我哋練習嗰時都見到佢哋游來游去,今個星期見過最少三、四次。」習泳班小學員Dickson在九龍公園學游水,他口中陪他一起「游來游去」的「佢哋」,就是一條一條活生生的紅蟲。
九龍公園是全港最具人氣的泳池,入場人數每天超過五千人次,不少泳客近日發現泳池內出現一批長約一厘米的紅色小蟲,只要留心細看,總會碰到一條半條在身邊「伴游」。
本報記者過去兩日曾往九龍公園泳池,在當中的室內嬉水池內,很快就找到幾條新鮮紅蟲在池中暢泳。在泳池的繁忙時間,室內嬉水池可說是暑期習泳班的教室,池內有很多前來學游水的小孩,有小孩以潛水鏡當盛器撈起紅蟲,嚇得家長慌忙帶同女兒上水離去。
記者又查看過九龍公園其餘的泳池,在戶外的二號嬉水池找到一條紅蟲浮屍,在三號嬉水池則發現一團團狀似糞便的污染物。昨日帶同兒子Dickson前往參加習泳班的林太,聽聞子女習泳的水池竟發現紅蟲時,一臉驚愕,「習泳班重有幾堂,上埋以後都唔敢再嚟。」
「呢個星期喺度操水,喺近住觀眾席嘅十號水線,最少見過三次有紅蟲出現。」參加泳隊習訓的學員聶澤銘說。九龍公園常客甘女士也稱,這裏的嬉水池存在紅蟲多時卻無人理。她指出,兩周前經常在游泳期間見到有紅蟲,當時有泳客即時作出投訴,她因為害怕和紅蟲一起游水,暫停了每天到九龍公園游泳的習慣。
本報把在九龍公園泳池撿獲的紅蟲放入玻璃瓶內,交予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的河溪專家鑑別。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指出,該條小紅蟲和一般在店舖購買餵飼金魚的屬同一類,是一種名為搖蚊的昆蟲幼蟲。
梁士倫估計,搖蚊在泳池水產卵,約一至兩日便可孵化成幼蟲,若池水內具有足夠的有機物,例如人的死皮,附在泳池磚的細菌等等作為紅蟲的營養物,便足以讓牠生存。他認為,泳池雖然加入了氯氣及臭氧,但不勤加清理有機物,掃走池底或池邊的污物,仍有機會讓紅蟲生存。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根據外國文獻顯示,搖蚊的血紅素是一種很強的致敏原,約兩成人在接觸後會出現過敏反應,可引致皮膚炎、蕁麻疹(即風癩)等,如吸入乾了的血紅素更可能引致哮喘、過敏性鼻炎。
康文署發言人承認,該署在本月初曾在九龍公園泳池發現小量類似紅蟲的幼蟲,也收到一些市民投訴,署方及後已加強清潔,包括盡量清走池底的垃圾及增加池水的氯離子份量。發言人聲稱,署方會每小時量度池水的臭氧及氯的濃度,而氯可以殺菌之外,也可殺死這些紅色幼蟲。
對於作出連串措施後泳池仍然發現有紅蟲,康文署表示已尋求衞生署協助,希望找出紅蟲出沒的原因。此外,該署曾化驗池水的大腸桿菌量,證實屬正常水平,故認為無需要換水。
港九拯溺員工會副主席郭紹傑表示,清理泳池的池壁屬救生員日常工作,但九龍公園的救生員不足率達兩成多,員工只能趁空餘及泳池關閉後進行清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