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規管直巴令消費者成最大輸家 - 何洋

蘋論:規管直巴令消費者成最大輸家 - 何洋

先說一個故事吧。甲和乙均為某城的水果商販,分別在城的西面和靠近城東的方向經營,一向相安無事。一天,丙出現了並選擇在城的中央開業,由於大部份人口住在城中央,加上丙的價格比甲和乙的更便宜,因此很多原本光顧他們的居民都轉到丙處購買。甲和乙拿丙沒有辦法,只好割價迎戰。結論是在丙引進競爭下,最終的得益歸消費者。
現在讓我們假設甲和乙必須向政府申請經營牌照,並且要繳交一定數額的費用才能開業。假設丙如常出現,情況又會有甚麼變化呢?同樣地甲和乙的生意額將大幅下跌,但現在除可繼續以削價回應丙的出現外,他們還多了一項以前沒有的選擇:向政府求助。有政府這靠山在,甲和乙當然不希望以降價作為應對丙的出現的手段。因此,甲和乙聯手游說,以丙的出現事先未獲政府批核為理由,要求政府對丙作出規管。
政府當局也當然樂見自己的權力進一步從甲和乙向丙延伸,於是一聲令下,便把丙納入其規管範圍,並限制其價格和售賣水果的數量。結果是丙的價格給提升到了甲和乙的水平,而其水果售賣量在政府的管制下亦比先前大幅降低。明顯地在這新情況下,消費者是唯一的受害人。
讓我們回到現實世界,並把跨境運輸服務代替水果,再以鐵路、小巴和的士,及直巴分別代替甲、乙、丙三方。那樣,近日政府推出的規管直巴的政策,其大大打擊消費者利益的本質,不正是很突出嗎?有局長說直巴不可壟斷市場,故此有需要作出規管。問題是直巴的出現正顯示出市場競爭的優點和原先在政府規管下只得火車和的士及小巴分割市場的不合理局面。現在高官倒果為因,指鹿為馬,能不替香港的自由市場擔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