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在經歷了2003年的高速增長後明顯放緩,第2季經濟增長只有3%,較市場預期的3.7%為低,而第1季經濟增長亦由4.5%向下修訂至3.9%。若美國經濟復甦動力未能持續,近年經濟表現遠較美國優勝的一眾亞洲地區,又會否亦同步放緩?筆者相信,經過強勁的復甦期後,美國經濟已進入降溫期,亞洲各國亦不能例外。
早前,中國公布第2季經濟增長由第1季的9.8%輕微下降至9.6%。單從數字來看,中國經濟並未顯著放緩,然而,若撇除因去年「沙士」所造成的基數效應,中國經濟第2季的增長大約只有8%。宏觀調控政策導致國內投資活動減少,是中國經濟降溫的主要原因。
自從針對個別過度投資行業的政策落實後,國內固定資產的投資狀況大大改善,增長速度由今年首兩個月的53%下降至近日的20%。筆者對中國經濟仍抱樂觀態度,相信短暫的經濟降溫,只不過是健康的調整,長遠來說更有助減低泡沫形成的機會。預期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季成功降溫後,於明年中將再次以高速增長。
印度經濟放緩情況,較中國更為顯著。去年第4季,印度經濟增長曾高達10.5%,然而,今年首季印度經濟增長已下降至8.2%,預期第2季經濟增長將進一步下滑至只有6.6%。
主要反對派國大黨於5月份大選中意外地擊敗執政的全國民主聯盟,可說是印度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政權轉變,令國企私有化及經濟改革的前景均變得不明朗,投資活動亦因而大幅減少。反映印度整體投資活動的基建指數便由4月份增長逾9%大幅下降至6月份的3%。至目前為止,政權轉移僅帶來心理上的影響,一般機構均只是延遲投資,而非取消其投資項目。因此我們相信,印度經濟於明年初亦會再次起飛。
一如預期,聯儲局於8月份議息會議後宣布加息25點子,市場主流意見是未來美息上升是大勢所趨,而亞洲各國息口亦只會跟隨美息上升。筆者對此看法並不認同。隨着美國經濟逐漸降溫,加上通脹在油價高企下依然受控,美國並無大幅加息的必要,筆者對美息走勢的預測較為保守,而縱使美國再度加息,亞洲各國由於經濟狀況各有不同,亦未必會完全跟隨其加息步伐。
上星期,南韓央行突然宣布減息,令市場大感驚訝。南韓息率在過去13個月並沒有任何調整,然而,為刺激本地需求及經濟,南韓央行於上周決定減息25點子,新一輪的減息周期似乎已經展開。在美國加息的同時,南韓卻宣布減息,正正反映亞洲跟隨美國加息並非必然趨勢。
由於亞洲各國息口上升的速度或會較美國緩慢,因此息口走勢對亞洲債券影響將較輕微。至於股市方面,正如前文所說,不少亞洲區經濟均處於降溫期,加上環球地緣風險尚未散退,因此現階段並非大舉增持股票的最佳時機。然而,較進取的投資者,也可考慮分段增持較具防守能力的優質藍籌股份,其中更以具有定期派息功能的結構性產品為首選。至於較保守的投資者則應盡量保持股債均衡策略,同樣可選擇具定期派息的產品,並配合對沖工具,作為分散風險之用。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