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兩派對壘 - 李怡

李怡專欄:兩派對壘 - 李怡

回歸七年餘,由於中共及它授權下的董政權,違背鄧小平對「愛國者」的廣義詮釋而採取狹義詮釋──即將「愛國者」定義為任何時候都緊跟北京路線的傳統左派和回歸前後的看風駛𢃇人士,因此香港政治勢力遂分化成兩大派別,一是所謂「愛國愛港」人士,另一是所謂泛民主派。泛民主派不承認前者屬愛國愛港人士,他們稱前者為保皇派;愛國愛港人士也不承認後者是民主派,他們認為應稱之為反對派。但為求方便討論,不管名稱是否得當,筆者就暫且用以上的名稱來做標籤。
兩派有以下最大的不同點:
首先是信念,泛民主派的信念清晰,他們相信西方社會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價值觀,堅定要在香港實施與中國內地不同的另一制,其中有些民主派人士更期待通過在香港實行的這一制影響中國大陸,以促進中國大陸的民主化,但大多數民主派人士只是着眼於香港。而愛國愛港派人士則信念模糊,由於香港已被確定要實行另一制,所以他們不能不認同香港行之有效的西方式的法治、自由制度,另一方面,由於「一國」所實行的是專權政治,因此他們又往往強調「一國」高於「兩制」而對於在香港推行民主瞻前顧後、扭扭捏捏。他們奉北京之命,事事要維護董政權,常顯得搖搖擺擺,進退失據,總的來說,看不到他們持怎樣的信念和價值觀。
其次,在權力方面,愛國愛港派,依靠中央與董政權的權力,屬在朝的當權派,泛民主派則依靠香港市民,屬在野勢力。

其三,愛國愛港派的組織觀念強,或以中共的術語來說就是「黨性」強,儘管他們絕大多數不是中共黨員。他們服從組織,對北京的指示一定貫徹,不會亦不敢不從。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一九七六年四五天安門事件發生後,是香港反鄧的急先鋒,其後就轉變為擁鄧的忠誠之士;「六四」前後他們一度以為趙紫陽會得勢,於是也上街示威反對屠城,其後時移勢易,他們又再來個急轉彎。這次立法會選舉,儘管有人對「黃中指」仍在中總出線表不滿,劉漢銓也覬覦這個功能組別議席,但在中聯辦指令下,愛國愛港派的參選毋須協調,全部服從,五位上屆循選舉委員會進入立法會的人士以各種理由退選。
反觀泛民主派,則雖有政黨之名(如民主黨),但其實是相當鬆散的組織,泛民主派人士儘管信念頗為一致,但涉及個人政治利益時卻不輕易相讓,因此這次立法會選舉要幾經鄭宇碩的艱辛協調,才協調出目前這個參選名單,但即使如此,泛民主派參選人之間仍有爭奪。民建聯的陳鑑林在一個論壇上,指民主派內部不和,也確是事實。民主派是「不和而同」,即同一信念。這其實正反映了自由社會從政人士的特色。
其四,愛國愛港派以有組織對泛民主派的無組織,在有背後權力支撐之下,佔有某種程度的以少勝多的優勢,尤其是立法會普選採取的是不公平的比例代表制。但由於支持愛國愛港派的選民終究是少數,因此在今屆三十席的立法會選舉中,愛國愛港派所獲議席相信極少。
如果香港進行普選,那麼這次立法會選舉中普選議席的分配,大致會反映鄧小平的「愛國者治港」的比例:左派(即傳統左派)少些,大部份是中間派(即泛民主派)。至於「右派也要有些」,則由於台灣在港機構已被迫轉向低調,基本上已從香港的政治參與中消失,所以「右派」是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