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柴灣的RaymondWongStudio,由商品攝影師汪恩賜開設。汪是食物攝影界中的名牌,擅長拍出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冷、熱感覺,看圖片就令人食指大動;收費不菲,但客戶還是指定要找他,且聽這位入行30年,已然在同行中建立起個人品牌的老行尊細說其成功之道。
現年58歲的汪恩賜,從事靜物攝影逾30年,專注拍攝食品也有20年;更身兼食物設計師,專職為客戶裝飾食物,拍成照片作廣告或包裝用途。能夠成為行中翹楚,除專業知識外,對吃的藝術的熱情亦不可缺。
汪恩賜當年向跟隨美國回港的商業攝影名家徐佩傳學藝,其後又在烹飪大師甄文達的引薦下,到美國攻讀及考取在港十分罕有的食物設計師資格。此外,他不斷從各方面學習,「最鍾意周圍去搵美食」,為想多認識吃的藝術和文化,為工作增添靈感,更報讀烹飪班。
當然,專業知識之外,做生意還要有技巧。汪恩賜指出,創業最基本的投資約50萬元,包括購買攝影器材及電腦等設備。他又說,廣告攝影這行在97年最好景,日日有工開,平均每月收入近10萬元。不過,自去年發生「沙士」後,生意已大不如前,但仍有攝影師收取日薪4000至5000元,名氣大的更高至1、2萬元。
據說,汪恩賜年前為煤氣公司拍攝一本食譜,70多張照片收費高達數十萬元。他說,拍攝一些國際商品如麥當勞或可口可樂等,基於採用量大、範圍廣,收費會更高。
不過,他坦言這行搵客及留客都較難,故對新入行者來說是一項挑戰,近年,不少同行都轉到內地謀求發展。
他說這行成本不輕,在傳統菲林年代,他的studio便聘有3個助手,「用來試相的寶麗萊要十多廿元一張,菲林又貴,影相後要人手帶去沖曬,然後帶回來檢驗,又拿回去修正沖曬的方法,最後沖曬好了,又要使人送去給客戶,不論工序或物料的成本支出都較高。」
現在他已轉用數碼攝影,一部數碼相機加一部電腦已搞妥大部份工序,「現在聘請1個助手已經足夠,可說間接提升了利潤。」
記者:陳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