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學者重提滯脹(stagflation)一詞。普通市民可能會明白甚麼是通脹、通縮,但從字面上看,卻未必能領會滯脹是甚麼意思。
所謂滯脹,是通脹(inflation)加上停滯(stagnant)的合成詞彙,此名詞早在70年代初期出現。當年正值石油危機,物價飛升。所謂「停滯」,是指國家經濟停滯,經濟的增長動力給上升物價所抵銷。如果有讀過宏觀經濟學的朋友,對滯脹這個名詞應該不會陌生。
當年油價大幅上升,令到耗油量較多國家的外滙大量流失,而產油國的外滙收益則大幅上升。正因為用油國購入燃油的成本大幅上升,令到生產成本亦跟隨上漲,這樣便造成物價飛升。還記得當年在銀行存定期存款,利息隨便可達雙位數字。
高通脹帶動了利率上升,企業因借貸成本上升而經營困難,所以就業率就會下降。
另一方面,汽車用油、民間用電,以及其他能源價格卻上升,使到居民生活壓力加大,慢慢形成了通脹預期,於是工會便會要求加薪去對抗通脹。勞工成本增加,造成供應曲線進一步上移,結果是物價繼續上升,但就業率卻下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要解決滯脹這問題,傳統的做法是甚麼也不做,讓市場自行調節,讓物價回落。如進取些,便是想辦法增加供應,又或者是增加需求,這包括調低市民對通脹的預期,以及加大社會的需求。
踏入21世紀,究竟會否出現滯脹?目前油價迭創歷史新高,無疑出現了70年代的情況,但在全球一體化之下,物價的高低,是會自然調節的。再加上技術的改良,生產力亦已大幅改善,所以70年代石油供應不足的情況,不應該再發生。
主要關鍵是,市民會否存在通脹預期,以及工會的勢力是否強勁,否則出現類似70年代滯脹的機會,其實很微。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