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伊拉克贏得喝采

自由伊拉克贏得喝采

曹長青

奧運開幕式上,當伊拉克國家隊入場時,全場觀眾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它表達了人對獲得解放的伊拉克的歡迎,為獲得自由的伊拉克人民而喜悅!
侯賽因統治下,伊拉克是世界孤兒。這次是獲得自由後的伊拉克首次參賽,在希臘南部的首場男子足球賽中,剛組隊不久的伊拉克隊竟在五千七百多觀眾的喝采聲中,以四比二擊敗了歐洲勁旅葡萄牙。伊拉克奧委會主席說球員所以踢得好,「是因為他們沒有了恐懼」。以往參加比賽如果輸球,不僅會被侯賽因的兒子烏代羞辱,有的甚至還會被懲罰並遭酷刑。
雖然洋溢着自由精神的伊拉克隊在奧運受到歡迎,但世人對這場伊拉克戰爭仍有分歧,不僅在歐洲,在穆斯林社會,也在美國內部。兩個月後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伊拉克戰爭是一個爭議話題,可能決定選舉結果。
批評這場戰爭的人,主要理由有兩個:一是那裏沒有發現大殺傷力武器;二是美國沒有得到歐洲的支持,是單邊主義。但其實這兩個理由都不具說服力。
首先看核武問題。侯賽因在對伊朗戰爭時就用過生化武器,並用化學武器一次殺害五千庫德族人。侯賽因不僅支持阿蓋德恐怖組織,鼓勵巴勒斯坦所謂烈士用自殺炸彈殘害以色列平民,而且後來一直拒絕聯合國的核武檢查。
當時美、英、俄三大國的軍事情報都顯示,侯賽因可能在研製核武。在發生了九一一襲擊,三千人被殺後,任何人擔任美國總統,都必須先發制人,因無法承受再發生類似事件。雖然迄今沒有發現核武,但不能完全肯定他們沒有。而且即使真的沒有,戰爭責任也應由侯賽因承擔,因為如果沒有甚麼值得隱藏的,他為甚麼要拒絕聯合國的檢查?

不管怎樣,這個世界沒有侯賽因會更美好,不僅有利美國和世界安全,而僅僅使伊拉克人民獲得解放本身就具有重大意義。正如美國總統布殊不斷強調的,「自由是上帝給人類的禮物,伊拉克人民應該得到這個禮物。」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有甚麼比「自由」更寶貴?二千四百萬伊拉克人民獲得自由這一點,就完全可以印證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
至於說伊拉克戰爭沒有獲得歐洲支持,則是完全違背事實。八月二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多種語言的盟軍」說,美國的反恐戰爭,得到全球近一百個國家的支持,有二十個國家向阿富汗派了軍隊,其中有的是以北約的名義。有三十三個國家向伊拉克派兵,加入美英聯軍。
僅在歐洲,就有二十一國向伊拉克派出軍隊,包括英國、意大利、土耳其、荷蘭、丹麥、葡萄牙、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冰島、立陶宛、阿爾巴尼亞等。且不說亞洲還有澳洲、日本、南韓等也出了兵。
難道僅僅因為沒有獲得法國、德國的支持,就是沒有獲得歐洲的支持?誰代表歐洲,是向伊拉克派兵的二十一個被稱為「新歐洲」的國家,還是歷史上曾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法德俄?從拿破崙帝國,到俄國的共產暴力,再到德國的納粹,近代人類的主要殺戮,幾乎都是由這三個國家帶來的。由這三國聯手反對武力倒侯,反對解放伊拉克人民,大概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層的內在原因。而「新歐洲」國家所以堅定地加入美英聯軍,就是因為他們曾身受法德俄的侵略、蹂躪、踐踏,更深知伊拉克人民的苦難,更懂得自由的價值。
……………………………………………………
作者居於紐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