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談及新加坡有需要實現經濟轉型,但這不能一蹴即至,在轉型未完成前,其國民將經歷一段艱難的過渡期。昔日融洽和祥和的新加坡社會,或會被不滿和反抗情緒所取代。
為紓解憤怨,李顯龍必須取得人們的信任,從而給他為促進轉型所推出的經濟改革其應有的合法性(legitimacy)。能為他贏取信任的政策不多,大體有以下兩種:一、在大刀闊斧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交出部份向來集中在政府手上的權力,以爭取人們支持改革;二、為避免激化社會的不滿,影響有效的管治,他或會選擇以小步走的形式進行改革以減低改革將帶來的陣痛。
但這後者的做法有兩個不良效果:(a)促使新加坡進行改革的原動力源自全球經濟的日趨一體化,假若該國最終以蝸牛式的步伐推行改革,而全球一體化的速度卻沒有絲毫緩慢下來,這最終將削弱新加坡的競爭力,長遠來看只會增加經濟轉型的成本;(b)拖慢經濟改革的步伐將為既得利益者提供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可以和那些在改革中受損的人們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反對改革的聯盟,從而令原本已經不易的改革增添困難,甚至功虧一簣。聰明如李顯龍,在這兩項方案中如何取捨應不會把他難倒。
事實上,政治學界內素有一派認為,隨着一國的經濟增長不斷上升,國民教育的水平持續提高,一個開放的政治制度將早日出現。台灣和南韓的經驗已印證這理論,故按這學派的看法,新加坡開放政治的條件業已成熟,我們因此對新加坡的民主進程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