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鄧語釋義 - 李怡

李怡專欄:鄧語釋義 - 李怡

有人說過:歷史除了人名與年份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與年份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
這真是至理名言。因為歷史是由「控制現在」的人去撰寫的,「控制現在」的人要通過「控制過去」以控制現在和將來,要歷史為現實政治服務,故除了人名與年份之外,其他都是假的。
就以現在紀念鄧小平百歲冥誕的活動來說吧,官方對鄧的回憶是:對英談判絕不妥協,對美關係「不怕倒退」,對台灣強調不排除「軍事手段」,對彭定康就說準備「另起爐灶」,又說普選不一定選出愛國愛港的人……。總之,講的都是硬話。現在中共官方口中的鄧小平,是不會妥協的「鋼鐵」公司。但鄧小平長期參與政治鬥爭,怎麼會不懂得「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怎麼會沒有妥協、讓步,說些柔軟的話的時候。
然而,由於當前江澤民主持軍委,要突出軍隊的重要性、敵情觀念的重要性,因此鄧的百年冥誕也要為當前政治現實服務啦。這其實是鄧的政治生涯的扭曲。
上周唐家璇稱,鄧講「港人治港,應該有一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
鄧小平自然有說過這樣的話。但鄧小平還就港人治港講過其他的話,他說治港的港人左派要少些,主要是中間派,右派也要有一些。──這段話在香港回歸前常被引用。鄧小平又說過,台灣的機構應讓它繼續存在,容許他們罵共產黨,共產黨是罵不倒的。

如果我們歷史地、整體地看鄧小平上述的兩段話,那麼他說的「治港主體」的「愛國者」,顯然不是他說的「左派要少些」的「左派」。按照筆者幾十年的認識,鄧的「左派」指的是傳統左派,也就是左派團體、左派機構、左派學校中的人,或用馬力的話就是「愛國陣營」中的人。「左派少些」,是指傳統左派亦指愛國陣營中的左派要少些。也要包容的一些「右派」,則是指親台機構、社團、報紙(當時還有幾份親台報紙)、學校等等的人員。至於「主要是中間派」,應指原港英時代的高官,原來建制中的政治人物,如兩局議員等等。
那麼,為甚麼又說「必須以愛國者為主體來治理香港」呢?這就涉及鄧小平所指的「愛國者」是甚麼了。從他說的「左派要少些」來看,愛國者儘管包括「傳統左派」但並不等同於「傳統左派」,鄧曾說過,只要贊成統一的就是愛國者,又說只要不反對香港回歸、願意尊重自己民族的,就是愛國者。因此,鄧所說的愛國者,並不是指緊跟中共路線,隨着中共的「說變就變」的政策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鄧的「愛國者」是包括「右派」在內的只要不反對香港回歸、願意尊重自己民族的人。
只有作這樣解釋,鄧的「以愛國者為主體」及「左派要少些」的治港者的標準才不矛盾。然而,在目前強硬派的詮釋下,「愛國者」就只有「愛國陣營」的傳統左派這種狹義解釋了。
至於鄧所說,「普選就一定能夠選出愛國愛港的人來管理香港嗎?」這只是一句問話,是他未能肯定的一個疑問。以當時香港管理層的精英尚未能接受中共收回香港的事實來看,這個疑問是恰當的。若以現在的情勢來看,普選選出來的泛民主派人士,肯定符合鄧當初對「愛國者」的解釋。但若以現在中共當權者將「愛國愛港」者等同「愛國陣營」中人的解釋來看,那麼普選就肯定無法選出這種狹義的愛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