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融資難制約中國私企發展 - 何洋

蘋論:融資難制約中國私企發展 - 何洋

《亞洲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了一則故事,主人翁是溫州人王振滔。在過去的16年間,他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製鞋公司之一,並僱有員工一萬人,當中包括了一批從意大利聘來的設計師。最近,他有意投資10億人民幣興建一座新的製鞋公司,並將它定名為「皮鞋之都」。這投資項目的資金來源卻並非來自國有銀行,而是來自他一向倚重的融資渠道:自有資金。
這故事絕對不是特殊事例,而是所有中國民營企業家皆要面對的問題。
對於國內的私營企業,無論國家如何三令五申要求把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給予相同對待,實情是它們在尋求融資時所遇到的阻礙和難題,仍然較國有企業多。
造成這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缺乏民營銀行,而國有銀行的改革則舉步維艱。國有銀行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將它們轉換成按商業性原則運作的金融機構。可是,改革已經這麼多年了,成績還是差強人意。何以見得?私營部門在今天的中國經濟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可是這重要性卻在國有銀行的貸款總額中未被反映出來。國有企業依然是它們貸款的主要對象,佔貸款總額的60%以上。
在最近這次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給予不同對待的情況亦屢有所聞。當國家要求國有銀行壓縮對一些過熱行業的貸款時,國有銀行便馬上無區別地收緊私營企業的整體貸款,可見過往的改革仍未消除國有銀行對私企的歧視。另一方面,自亞洲金融風暴以來,利率自由化與容許設立民營銀行等政策建議亦久未成事,國有銀行獨大的局面仍未打破。
現在融資難成為制約私有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不盡快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代價將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