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鬥蟋蟀是一種國粹,香港鬥蟀活動源於清朝,到五十、六十年代較為興盛,但近年已經式微,香港雀仔街只剩下兩間店舖售賣蟋蟀,貨源多來自內地,每隻售價由兩、三元至數百元不等,但在內地,一隻擅鬥的名種蟋蟀最高可賣五千元。
「鬥蟋蟀對一些上年紀的人仍然是回味無窮的。」研究香港歷史專家、珠海書院中文系教授蕭國鍵表示,在五、六十年代,上環的許多酒樓玩雀和鬥蟋蟀活動風盛,他說:「嗰陣時鬥蟋蟀是一種消閒活動,部份人會用來賭博,而細路仔當蟋蟀係寵物。」蕭教授又稱,鬥蟋蟀的人會替心愛的蟋蟀命名,有的會套上小說人物的名稱,如紅孩兒等;有的則根據戰績改名,如長勝將軍;也有看蟋蟀的顏色,改名叫紅頭或黑腳。
現時香港玩蟋蟀的人很少,當中多為上年紀的退休人士。俗稱雀仔街的旺角園圃街兩間店舖有蟋蟀出售,大部份是被買去餵雀鳥。在雀仔街經營二十多年的陳太表示:「以前賣蟋蟀的店舖後巷都會有人鬥蟋蟀,𠵱家都唔興啦。」她又表示,本港的蟋蟀多來自內地,買作打鬥的蟋蟀每隻售價兩三元至數百元不等。
鬥蟋蟀活動在香港式微,但內地在去年卻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國民協蟋蟀專業委員會,志在發揚蟋蟀文化。而在北京,自八八年以來,每年都有鬥蟋蟀比賽。
在上海市西藏北路的花鳥市場,每年立秋後當地人稱作「蟲季」到,蟋蟀買賣就成行成市,每日客流量成千上萬。現時全國以山東省寧陽的蟋蟀最出名,除了品種多,而且擅鬥,例如大青,鐵頭青背,銅頭鐵背等品種,都以打鬥兇狠而聞名,最高價一隻可賣五千元。
在香港,一般人以雀鳥飼料餵蟋蟀,但在內地,有賭徒以五加皮酒、何首烏等餵蟋蟀,以加強其戰鬥力,而平時則以米飯和蝦肉作為蟋蟀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