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特區政府公布數碼港計劃,為特區帶來十六點七億元收益,並會在本財政年度撥入政府一般收入項目帳目內,為了隆重其事,特區政府和有關發展商舉行了一個盛大慶祝會。整個數碼港計劃是特區政府,以有形魔手堆砌出來的地產項目,筆者實在想不出有甚麼可以慶祝的原因:是慶祝「大市場、小政府」的政策,名存實亡?還是慶祝特區政府成為地產發展商的最佳夥伴?
呂漢光
眾所周知,由高科技世界作為包裝的數碼港計劃,是徹頭徹尾的地產項目,與引進高科技產業,沾不上半點關係。在批出數碼港計劃時,特區政府和有關發展商的協議,完全是黑箱作業;不但港人和其他地產發展商沒有半點知情權,負責監察特區政府運作的立法會,亦被蒙在鼓裏;民眾罵特區政府偏袒大財團,絕對是有的放矢。
香港被喻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本質上,數碼港計劃卻是自由市場的一大污點;隆重的慶祝會最大的成效,是引起外間對特區政府新一輪的批評。當年特區政府打破常規,私下把數碼港項目批予一家電訊公司,不但破壞自由市場的傳統,更有十分強烈官商勾結的影子。最可笑的是特區政府還掩耳盜鈴,堅稱數碼港不是地產發展項目,筆者不禁問,是次收益是引進高新科技所帶來的,還是從出售住宅單位得來?
在二○○○年,政府公布數碼港地價為七十八億元,特區政府以免地價形式,與有關電訊公司合作發展數碼港項目,相對特區政府的大額投資,十六點七億元收益,完全談不上是可觀回報,在最後結算時,數碼港計劃能否收回全部成本,還是未知數;以上多種原因,均顯出慶祝會的不合理性。事實上,特區政府只要在二○○○年時,出售有關土地,在無須承擔任何風險下,便可以有七十八億元進帳,更不用蒙上干預市場的惡名。因此,筆者在收看電視時,有關的新聞片段,使筆者瞠目結舌!
論收益,多年來房屋委員會,為特區政府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數碼港計劃;隨便找個居屋發展項目,收益亦較數碼港為高。房屋委員會過往的超凡成就,為甚麼特區政府從來沒有舉行慶祝會?雖然筆者並不贊同大量興建居屋,但居屋計劃透明度高,目標明確,私人發展商在公平的情況下,均有機會參與,更沒有虛偽的(高科技產業)包裝。居屋是明刀明槍地干預房地產市場,但數碼港是私相授受地干預市場。
自由市場的三大基本原則是:「公平、公正、公開」,數碼港計劃卻是三不:「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對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人來說,數碼港是「有形魔手」的別號。
由始至終,特區政府還沒有公開交代,憑甚麼理據與有關公司簽定發展數碼港協議?特區政府為甚麼干預市場運作,參與發展數碼港?為甚麼特區政府要承擔計劃失敗的風險?若計劃有利可圖,為甚麼特區政府沒有公開招標,讓其他地產發展商有機會參與計劃?只要是按慣常的遊戲規則挑選地產發展商,儘管由現時的公司獲得發展權,負面的輿論便可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香港是一個尊重法治的商業社會,政府作為政策制訂者,理應遵守「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原則,而不應該破壞規則。特區政府的身份好比足球賽中的球證,數碼港發展商好比足球員;商業機構透過公平競爭賺取利潤,優勝劣敗,政府不容干預。在數碼港計劃中,特區政府身兼球證及球員,並欽點勝出者。以不正當手段挑選的發展商,不但勝之不武,更無法獲得港人認同。僅希望特區政府能引以為戒,從此堅守市場原則,讓無形之手重現香江!
……………………………………………………
作者為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