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紀念鄧小平旨在加強中央權威 - 張華

解讀中國:紀念鄧小平旨在加強中央權威 - 張華

所謂「人亡政息」,鄧小平九七年逝世後,北京當局就把他的東西放進倉庫底,連鄧家的人和親信都被雪藏起來,只有他指定的第四代領導核心繼承人胡錦濤,還在政壇活躍。現在北京最高層突然發動大規模紀念鄧小平冥壽一百周年活動,雖有政治考量,但相信更多是想借助鄧小平時代處理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的方法來處理現在的問題,並增強中央權威性,令地方政府更配合中央的政策。

借舊方法處理新問題
鄧小平七十年代末推動改革開放時,正值內外交困。當時文革剛結束,經濟已瀕臨崩潰邊緣;外交上,當時北有前蘇聯虎視眈眈,南有越南在邊界滋擾,在國際上仍陷於孤立。到了八十年代,雖然經濟高速增長,但社會處於急劇轉型中,各種矛盾愈來愈突出,新舊勢力、新舊思想的對抗,也令政治局勢波譎雲詭,保守派的反撲、阻撓,令改革開放困難重重。面對這些困局,鄧小平以堅定的態度,胸懷大略,掮着改革開放大旗一路走過來,即使在他政治生涯最大污點的「六四」鎮壓後,仍在最後一擊的南巡講話中,點明了中國發展的動力所在。

政治社會發展現瓶頸
現在的情況與八十年代有點相似:同樣處在劇烈的社會轉型中,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方面同樣矛盾重重,各個領域也相繼出現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改革大業彷彿已無以為繼。但比八十年代更難堪的是,現在中央政府權威不足。只要有損各省市或部門利益,中央領導層制訂再好的政策也會遭到強力反彈,即使能夠勉強推行,落實時也會變調走樣。最近的宏觀調控就是好例子。
如何走出現在的困局呢?胡錦濤想藉着紀念鄧小平,把鄧的理論找回來,重新闡釋,為現在的發展戰略提供權威性支持。因此,那些紀念文章既闡述鄧小平在外交上「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策略,以及鄧的美、日政策,也談及現時的科學發展觀是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的發展和補充,甚至大爆鄧小平南巡的秘聞來說明加快改革的重要性。雖然鄧小平當年處理各種危機的方法,並不一定適合現在的情況,但胡錦濤最需要的就是增強權威,希望把現在的政策各發展方略與鄧小平沾上邊,減少執行的阻力。但胡錦濤的算盤打得響嗎?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