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是運動員互相競技的地方,也是發揚運動精神的地方,但現代的奧運會已不只是一個運動會那麼簡單,在經濟發展全球化的今天,體育也與經濟脫不了關係,奧運會也成為主辦城市和企業的「搖錢樹」。
近數屆的奧運會都為主辦城市帶來大筆收益,以二○○○年悉尼奧運會為例,組委會的收入達十八億美元(約一百四十億港元),奧運舉行期間帶來的旅遊收益,也達八億八千萬美元(約六十九億港元),奧運會也替悉尼帶來八十七億美元(約六百八十億港元)海外投資,創造了十五萬個就業機會。
奧運會的收益中,不少是來自出售電視轉播權,也有不少是來自企業的贊助,而且金額龐大。
這些企業願意大筆大筆地「燒錢」,是因成為奧運會的贊助商對促銷產品和形象推廣都有幫助。有市場經濟專家指出,在一般情況下投入一億美元(約七億八千萬港元),品牌知名度可提高百分一,贊助奧運卻可提高百分三。
以贊助九六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可口可樂為例,當年公司第三季利潤增加二成一,相反主要對手百事可樂的利潤下降七成七,奧運威力可想而知。
不過,有專家認為本屆雅典奧運經濟上未許樂觀。有專家指奧運可令希臘經濟增長百分四,但奧運會各項花費一再超支,相信達一百億歐元(約九百六十四億港元),加上希臘財政早已亮起紅燈,最終可能令希臘負債纍纍。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