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現代奧運會商業掛帥

平心而論:現代奧運會商業掛帥

每4年一度的奧運會又開幕了。今屆奧運是在奧林匹克誕生地雅典舉行,闊別了一百多年的現代奧運會又重臨舊地,的確很有歷史意義。本來奧運會的精神是和平競賽,以體育競技代替戰爭,但今次奧運會的保安費用達十多億美元,保安人數比各國運動選手多一倍,還未計算動用北約軍事力量協防的人力物力。以如此近似戰爭時期的保安措施來保護和平的體育競賽,可說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一大諷刺。
同樣與奧運精神相違背的是奧運愈來愈商業化。在1984年羅省奧運之前,舉辦國莫不虧蝕纍纍,其中又以1976年在加拿大滿地可舉行的奧運會為甚,加拿大政府用了10年時間才把債項填平。

金錢利益凌駕體育精神
但1984年的奧運會,由於遭受前蘇聯和它的盟友杯葛,氣氛大不如前,於是主辦國美國擔心虧損過大,便盡量利用羅省地區的現成場地作為比賽地點,盡量不興建新設施,節省了很多開支。同時又請了當時棒球聯賽主席當美國奧委會主席,負責籌募經費,他運用經營棒球聯賽的一套企業策略(棒球聯賽是大生意),向各大企業如可口可樂、寶潔、IBM、麥當勞等大企業售賣贊助權,又把奧林匹克的標誌當商標給各種各樣物品製造商用來推銷產品,美國奧委會從中收取專賣費(royaltyfee)。他又鼓動美國3大電視網絡高價競投轉播權,如此這般,經過他的商業頭腦運作,本來是必賠的運動會,反而變成大賺特賺的生意。

培訓選手猶如基金投資
此後,他的管理奧運模式為舉辦國爭相仿效,而爭取舉辦奧運除了為國爭光外,還是替國家帶來財富的好機會。在此情況下,各國為了爭取主辦權便無所不用其極,世界奧委會也由地位超然的體育機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商業機構,真是名實相符的奧林匹克大企業(OlympicInc)。
既然世界奧委會已是商業掛帥,各國奧委會自也樂意跟隨,那麼各國運動員在爭取出賽之餘,努力向錢看也無可厚非了。可以說,可觀的金錢回報變成了奪取金牌的巨大動力,換句話說,只有奪得金牌的選手才能有商業價值。
因此在商業原則指導下,挑選和培訓選手都以該選手能否奪金牌為前提,至於從前那套所謂「志在參與」的口號,只為那些「陪跑」的選手作為藉口而已。所以為了準備今屆奧運會,美國奧委會一反過去「平均主義」的做法,就是籌來的經費平均分配予45國奧運項目的委員會,再由它們自由運用。但今屆卻要求每個項目委員會編製一套詳細的奪「金」計劃,其中包括如何聘請教練、評估運動員的奪金機會、如何獎賞得勝者等,然後向美國奧委會推介,後者再以勝出機會高低來撥出相應數額的經費,這有點像向投資者推銷各種投資計劃。事實上,美國奧委會的要員也承認,現在的分發經費形式,已像風險基金選擇挑選投資項目了。
美國這一套,實質上在各國奧委會已通過各種型式實行多年,不過沒有美國這樣把它制度化而已。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