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討論過投資者常犯的5點錯誤,今日繼續探討餘下的7點常犯錯誤。希望投資者引以為鑑,避免重犯,以便晉身成為1個成功的投資者。
先重溫上周的5點常犯錯誤,包括了沒有制訂投資策略、投資欠多元化、投資股票而非公司、迷信往績及不肯止蝕。至於另外7點常犯投資錯誤如下:
6. 頻繁地買賣
過於頻繁地交易,比其他因素更能減少投資收益。美國加州大學兩位教授向一家大型貼現經紀公司自1991至96年期間的64615名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組合進行了調查,發現若不考慮交易成本,這些投資者的年度收益率為17.7%,比股票市場收益率高0.6%。一旦將交易成本計算在內,投資者的年度收益率會降低至15.3%,比股票市場的年度收益率低了1.8%。由此可見,採取長期購買和持有的策略,棄用過度頻密買賣的交易方式,才是正確的投資態度。
7. 過份聽取「小道消息」
在考慮投資時,把聽來的新聞作為唯一的消息來源,是投資者最常見的錯誤。儘管一些斷章取義的消息和內幕消息有時會是快速增值的捷徑,但若以為這些最新信息是自己獨享而不為其他投資者所知,卻是嚴重的錯誤。切記:如果你聽到了某消息,其他許多人其實也聽到了,而信息亦有可能已在價格上得到充份反映。
8. 支付過多的手續費或佣金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投資者通常很難說清楚其服務商的收費細則,包括管理費和交易費。作為開戶的一項先決條件,投資者應確保完全瞭解與每項花在投資決策相關的費用。此外,按照扣除費用後的投資收益,確定整個業績,才是合理做法。
9. 以避稅來指導決策
儘管投資行為可能衍生納稅,但投資者的首要目標始終是明智的投資決策。部份投資者在一些股票不斷增值、以至在整個投資組合中佔有過度比例的時候,仍不願出售股票,便是想避免支付大筆的資本收益稅。其實,一旦到了獲利時機,投資者不應過度顧慮收益稅率,把股票持有時間延長到1年以上。聰明的做法是找一個好的稅務顧問。
10. 不切實際的期望
正如我們在近期的經濟泡沫中所看到的,投資者周期性地表現出缺乏耐性,從而導致他們要承擔額外的風險。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投資,不要讓外圍因素影響你的思維,突然大幅度地改變戰略,是非常重要的。記着:把投資組合業績與有關的基準指數作比較,有助於投資者個人設定較為現實的期望。一項調查結果表明,1926年至2001年期間,稅前以及不計通貨膨脹因素的情況下,普通股的複合年均收益為10.7%;稅後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後,普通股的複合年均收益為4.7%。同期,稅前以及未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的長期公債收益率為5.3%;稅後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後的長期公債收益率為0.6%。若將年均期望收益率定在20-25%的投資者,必然對結果感到失望。
11. 忽略投資
很多人往往因為缺乏投資的基本知識而不開始投資計劃。同樣,在某些階段無所作為,通常是對過去的投資損失或對股票市場的負增長沒有信心所致。可以肯定的是,投資者應當通過不同的投資渠道,繼續投資,並且建立機制向其投資組合進行定期投入。投資者還應當定期評估他們擁有的財產,以確認是否與戰略一致。
12. 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風險承受能力
投資不是沒有風險的。判斷承擔風險的能力,包括從投資組合與心理兩方面衡量財產損失的潛在影響。通常制定了長期目標計劃的人,會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以換取更加豐厚的回報。然而,切記不要等到你的資產值突然下降,才開始評估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
受過挫折的投資者,其實不用氣餒,因為只要稍加努力,所有這些錯誤均可以輕鬆地避免。
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