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遷都五大理由

南韓遷都五大理由

人口畸形聚集
漢城自一九四八年定都之後,至今已成為國際大都市,也是南韓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也從當時的二百萬人,增長到現時的一千二百萬人,加上附近京畿道的人口,共佔南韓四千八百萬總人口的四成五。
人口和經濟畸形聚集,不僅為漢城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還影響國家的均衡發展。

紓緩漢城樓價
漢城多年來的發展令當地交通擠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地價飛漲更影響民生。
漢城房價十分昂貴,一個九十多平方米的住宅,價格高達一百萬至一百七十萬港元,一名普通公務員要購置這種住宅,需要支付十五年至十八年的積蓄,政府希望遷都有助樓價下降。

遠離軍事戰線
隨着駐韓美軍戰略調整,尤其美軍將部署在漢城周邊的美軍基地,逐步撤到南韓中部,距北部與北韓非軍事區分界線僅四十公里,將可能失去往日的安全盾,因此將首都南遷至漢城以南一百六十公里的新都,進一步將首都與非軍事區分界線距離拉遠,在安全上和戰略上都有好處。

集中行政機構
為防止北韓「南侵」,八十年代中期南韓把國家行政機構一分為二。外交部、統一部等設在漢城,財政經濟部、產業資源部等設在距漢城三十公里的京畿道果川市。
不過,繼續保持這種「兩地化」格局已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並會影響南韓繁榮和發展,因此南韓政府決定遷都,令國家行政機構更集中。

地區均衡發展
以漢城為中心的首都圈,地域不大但卻集中了南韓七成以上的經濟力量,與欠發達的中、南、西、東部相比經濟實力懸殊太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引發地區間和階層間的矛盾和衝突,因此次遷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地區均衡發展,並通過遷都重新對行政權力和經濟利益進行再分配,以確保國家的整體發展。
人民網/中國《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