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活
近日商台封殺名嘴主持時事節目,引起全城關注,因為兩位名嘴被封殺後,大家不能再收聽這類針對時局提出尖銳意見的節目,在廣播渠道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意見。但是,假若現時香港有多個電台,多個這類型的節目,這兩位名嘴所受的壓力必然沒有這麼大,也可能逃過被封殺的命運。可惜,現時香港只有兩支咪,數量太少,容易受制。
在本港現時三間電台中,以商業電台最為敢言。不過,經過名嘴受壓永久封咪後,它很可能從此失去敢言開放的作風,全港大氣電波變成保守封閉,不利社會發展。
香港這個近七百萬人口的國際都市,電台數目之少令人吃驚,未能充份使用大氣電波這項寶貴的大眾資源。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城市,至少有數十個、甚至幾百個電台,當中不少是小型的民間或社區電台。其實,設立電台所需的費用不多,只需幾萬元便可以設置所需儀器和設施。很多外國城市的電台是地區性的,只服務某個地區,甚至很多外國大學也設立自己的電台。電台可說是現代社會的必然產物,就和報紙一樣,是資訊及意見交流的必須工具。
廣播電台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具有多項特殊優點。它的開辦費用低,民間組織可以自行負擔,也不需廣告收益來維持,可獨立自由運作,不受商業或政府等外來壓力影響。它的受眾可以很多,有時更超過文字傳媒。聽眾只需有一部小型收音機便可以收聽,十分方便(在香港,只需十元便可以買到一部口袋型收音機),也毋須付費。聽眾也可即時致電「烽煙」節目,有互動效果。
對閱讀文字有困難的人來說,電台顯得更為重要。因此,電台的資訊能夠傳達至社會各階層、各行業、各小眾、各團體,例如老人、小朋友、失明人士等。而宗教團體、勞工團體、青年組織、婦女團體、慈善團體、環保團體、工商業組織等,可以開設自己的電台,傳播資訊,促進會務。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都不鼓勵,甚至制止民間電台的開辦,相信是基於政治考慮。現時香港人政治意識成熟,參與社會事務討論的期望熱切,但言論空間卻愈來愈窄。現在是最適當的時刻,開放大氣電波,讓民眾開設自己的電台,實現享用大氣電波的權利。聯合國已承認市民自由開辦電台是基本人權,各地政府不應阻撓。
開辦電台正如辦報一樣,是市民的權利。寄望特區政府尊重人權,不要壓抑言論空間,讓香港邁向更自由、更開放、更成熟、更投入、更參與的公民社會。立即讓民眾開台!
……………………………………………………
作者為民主動力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