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沙士爆發期間在深切治療部治療的病人,有高達四分之一曾在病房內感染超級惡菌「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比率較沙士爆發前後感染病患人數分別急升六倍及十倍;研究感染控制的醫生相信,除與沙士爆發期間較多使用抗生素外,醫護人員穿上全套保護衣服及手套造成的不便,也易令醫護減少洗手次數,導致超級惡菌有機可乘。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顧問醫生葉曉怡稱,是項研究分析了去年沙士爆發期間,即三月十二日至五月三十一日,威爾斯親王醫院深切治療病房的病人,感染抗青霉素金黃葡萄球菌的情況,並與沙士爆發前(即○一年一月至去年二月),及沙士爆發完結後(即去年六至十二月)的深切治療部病人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在沙士爆發期間深切治療部病人,肺部或血液內發現有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機會大幅上升,每一百人就有二十五點三宗個案,即四分之一病人在病房內染上這種惡菌,較沙士爆發前只有三點五宗增加六倍,更較後沙士時間的二點二宗上升十倍。
葉曉怡分析,這與沙士爆發期間病人的肺部較易感染這種惡菌有關;其次是醫護用藥有所改變,如使用較多重量級抗生素,包括第四代頭孢子素,甚至萬古霉素等,也有機會令惡菌肆虐;而當醫護為防沙士病毒而穿上保護衣及全日戴上手套,反而有機會增加惡菌的孳生。
她解釋,醫護當時穿上保護衣帶來不便,加上全日戴上手套工作,醫護人員雖已盡量洗手,但未必可以每次接觸完病人或物件後即洗手,容易傳播這種惡菌,故在實施感染控制上需進一步研究穿戴手套或保護衣時的洗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