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機構與政府部門 電腦聯網互換圖則<br>加強協調監察地下設施事故

15機構與政府部門 電腦聯網互換圖則
加強協調監察地下設施事故

【本報訊】港島金鐘道早前爆水管十四小時的事件,令公眾關注地下公用設施管理問題,本港十五間公用事業機構與政府部門現時合共在地下埋了七萬多公里長的喉管與電纜等公用設施,各種地下設施損毀個案今年上半年共二百多宗,各機構與部門決定利用電腦聯網加強協調,在緊急事故時,能在兩小時內互相交換肇事地點地下設施資料,加快維修工程,減低對市民的影響。 記者:麥志榮

本港十五間公用事業機構與政府部門由八九年起組成了公用設施政策統籌組,合作改善地下公用設施管理。公用設施政策統籌組主席兼和記環球電訊總經理鄧耀祥與路政署長麥齊光昨在記者會上稱,統籌組其中八個主要成員,包括「兩電一煤一水」等,佔全港地下設施的九成,他們在兩年前已開始發展電子化公用設施記錄聯通系統,即利用電腦聯網互相交換地下設施的圖則,將交換資料所需時間由一個月加快至數天,減低掘路工程損毀地下設施的意外,其餘七個機構都表明有意於稍後加入聯通系統。
自推行聯通系統後,地下設施的損毀個案大幅減少,去年個案只有六百多宗,比○○年減少了四成,而今年上半年共二百三十一宗,比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

互相更新資料
鄧耀祥與麥齊光皆稱,統籌組已決定加強協調,目標是在緊急事故時各機構及部門能在兩小時內交換肇事地點的地下設施圖則,並在有需要時派員到場協助。他們又同意在發現地下設施實際與圖則不同時會互相知會,更新資料,希望地下設施圖則的準確度不會超出三百毫米。
但他們承認,本港道路的空間有限,平均每公里道路下埋有總長度達三十五公里的公共設施,要做到零錯誤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