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橋可外判興建

珠海橋可外判興建

梁嘉銳

隨着中港澳三地的經濟融合,興建「珠海橋」(或者說,「珠港澳道路網」可能更為貼切),似乎是勢在必行。不幸地,特區政府錯過了過往數年「利息低、油價較低、原材料價格低」的機會,而現在仍處於研究階段的珠海橋,建造成本必定較高。我們借此機會,探討一下為何由政府興建大橋,承擔高成本的可能性較高。
首先,我們都留意到,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很多原材料(包括水泥、鋼鐵),以及能源產品(包括石油、煤)的價格,最近一年都在明顯上漲。建造珠海橋計劃,必定耗用大量原材料及能源產品,若由私人興建商興建,他會怎樣做呢?
為了節省成本,第一,興建商可能會購買大量現貨,囤積倉內,以免將來價格更貴甚至缺貨。第二,興建商也可能購買期貨,例如石油便有很具規模的國際期貨市場,因此不容易作價格操控,從而減輕將來購買時的成本。(有論者認為,期貨市場只是一種「富有人的賭場」,恐怕是對市場未能充份了解)。

但如果沒有期貨市場又可怎辦呢?筆者便未聽聞有「水泥期貨」可在市場買賣,即使有,恐怕成交量亦不多,因此,可能會被人價格操控。但興建商其實還有第三個方法,就是購買水泥廠的股票。意思是:如果水泥的價格持續上升,那麼各家製造水泥的公司的利潤,必然會上漲,於是,興建商便可藉着購買水泥公司的股票而獲利,從而彌補將來購買昂貴水泥所帶來的損失。因此,私人興建商的確有可能透過市場運作,從而減低成本。
至於政府,同樣可以囤積存貨,但政府官員則需要決定購買哪種現貨及買多少。而對於不想承擔風險的官員,購買量恐怕並不理想。第二點,作為政府,購買期貨套戥,恐怕會被議員或媒介非議。而且,若先例一開,將來政府恐怕會繼續購買各式各樣的期貨,而且份量不少。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對金融市場的「騷擾」,甚至震盪。至於第三項由政府購買某私人集團的股票,恐怕會引起更大非議,因為這樣可能會給一些官僚中的害群之馬一個假公濟私的機會。因此,這亦不是好方法。總括上述各項,政府興建一個大型建設的成本,可能較由私人興建商為高。
有人可能會說,不如由政府以投標方式,將工程外判,這樣,橋仍然由政府擁有及管理。筆者擔心的是,投標可能會引致興建商選取較劣質材料,以減低成本,而危害了公眾。其實,政府可以考慮由私人興建及管理,如有意外,政府則可免費收回橋的擁有權及管理權,這樣,對於興建商來說,便是「為未來而建造」的誘因。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