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立法會選舉的焦點有二。一是泛民主派與建制派(亦即所謂的「保皇黨」)的對決,二是在泛民主派的圈子裏的新舊更替。前一個問題一直是傳媒的焦點,而且早有不少討論,在此不贅。本文只集中在第二個問題之上。
呂大樂
立法會地區及功能組別的候選名單已有定稿,一說局勢未明(例如民主黨形勢欠佳),二說取向、立場相似的候選人互相競爭,有分薄票源的可能。
在種種評論背後,其實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究竟在泛民主派陣營之中,會否出現舊有黨派下滑,更多獨立新人抬頭的可能?而關注的焦點自然是放在梁家傑、湯家驊、鄭經翰、梁國雄等人的身上。
選民投票意向如何,現時言之尚早。以過去選舉動員的經驗來看,要到接近投票的關鍵時刻,才會出現將爭議推向尖銳化,在主要矛盾(如反對派與「保皇黨」之爭、中港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等)問題上引發對立性的立場與爭論,把選舉議題推向兩極化,令選民在主要的對立陣營中作出選擇。
在此以前,選民的意向只有一種未完全明確的傾向,他們會繼續觀察,留意候選人的表現。但在他們尚未作出最後決定之前,選民心中總會有一些有待解決的疑問。在支持加快民主改革步伐的選民中間,他們對於泛民主派亦有不少意見。他們也會想知道假如泛民主派能在立法會取得三十席,之後會有些甚麼作為。與此同時,他們更想知道,究竟泛民主派的候選人之中,有多少人能真真正正了解民眾所想。
泛民主派之中,舊有黨派的領導應該了解一點,就是港人對他們過去的表現,亦有頗多不滿。當然,基於印象,不少港人將種種不滿都推到泛民主派中舊有黨派的身上,這可能有點欠缺公允。
這些印象、感覺、直觀,往往會影響選民投票的意向。他們覺得這些政黨、政治團體批評多,建設少,多年來既無新血,亦欠創意,來來去去都是不斷重複舊的一套,難有甚麼作為。
其實,去年的七一大遊行之前,不少民眾亦對泛民主派有所不滿,問題只是在遊行之後,矛頭直指特區政府及其支持者,而暫時放下這些意見而已。在選舉的過程中,選民一定會重新思考上述問題,認真考慮如何投他們手上的一票。
很多選民對泛民主派圈子中新參選和獨立的候選人感到好奇和興趣,正是出於一種希望能夠見到新的民主動力的心理投射。在這些新的獨立候選人之中,部份只有個人形象,少有公開表明他們對社會政策的看法。
與此同時,這批候選人其實多屬「道德政治人」類型,重原則,少談策略,不易於妥協。這跟好些選民所期望的「中間路線」,其實是有所矛盾的。
可是,由於期望見到新的民主動力,有時選民會一廂情願,將主觀願望寄託在新人之上。究其原因,不少選民支持民主化之餘,還希望泛民主派本身也會出現更替、自我改造、注入新的思維、有一番新的作為。兩次大遊行的背後是民眾對香港政治的期望。泛民主派要在選舉中取得更多選民的支持,必須想辦法說服民眾,他們了解港人的期望,有能力幫助香港社會闖出一個新局面。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章隔星期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