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八九六年首屆現代奧運會以來,獎牌已經歷了多次的變化。在一九七八年奧運會章程正式制訂前,對獎牌的設計並無具體規定。根據此章程,獎牌直徑不得小於六十毫米,厚度不得小於三毫米;銀牌必須用純度為百分之九十二點五的銀子鑄造,金牌則至少鍍金六克。
在希臘舉行首屆奧運時,主辦當局大概財力不足,只有第一、二名才獲頒獎牌,而且冠軍是銀牌,外加一頂橄欖枝皇冠;亞軍則得銅牌,再附送一頂月桂枝皇冠。這屆奧運獎牌的直徑亦只得五十毫米。
一九○○年的巴黎奧運是至今唯一不授予獎牌的奧運會,冠軍們的獎品是貴重的藝術品。此後六屆奧運會,獎牌分別由主辦國的組委會別出心裁設計,圖案大細各異。
一九○九年通過一項規定,對獎牌正面的設計實行標準化。獎牌的直徑由三十毫米增至一九二○年安特衞普的六十毫米。在一九二八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由意大利藝術家卡西奧奧利設計的希臘勝利女神,背景為古羅馬鬥獸場的圖案,獲國際奧委會正式選為以後奧運會獎牌正面的標準設計,而獎牌背面則由主辦國家的賽事籌委會自行設計。
今日奧運重返發源地雅典,希臘奧委會認為由意大利人設計這源自希臘運動會的獎牌不恰當,應由希臘藝術家重新設計,建議最後獲國際奧委會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