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日在日內瓦開會並成功達成框架協議,內容反映各成員國在如何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上已取得重要的初步共識。若這令人鼓舞的開始預示着往後的談判將獲實質性的成果,其帶來的利益將十分巨大。據一家美國研究機構估計,全球貿易自由化若能實現,光是發展中國家每年便能從中增加2000億美元的收益,並使全球5億人脫貧。
 2001年底世貿在多哈召開第四次部長級會議,為新一輪的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揭開序幕。但這新一輪的貿易談判自啟動以來進展緩慢,去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第五次部長級會議,最後更因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開放農業的立場上各不讓步,而令會議無果而終。坎昆會議的失敗凸顯出農業問題的妥善解決將成為日後世貿談判能否取得成果的關鍵。
 事實上,有關農業貿易自由化,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向以來對這問題有不同看法。關鍵是已發展國家的政府偏重農民在政治上的支持,故這些國家往往透過農業政策向農民輸送利益,作為他們在政治上作出支持的回報。以歐盟為例(不包括在本年內加入的新成員國),以往每年花在扶助農業的資金便達500億美元,差不多佔其每年預算支出的50%。這些農業政策的後果是嚴重扭曲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令主要靠農產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蒙受損失。
 從這角度去考慮這次日內瓦會議所取得的進展,便明白其成果來之不易。畢竟要擺脫像農民這樣的既得利益者對制訂自由貿易政策所設的各種關卡,各成員國所需的不僅是政治技巧和智慧,更需要的是一種相信自由貿易能為全人類帶來好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