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自家教育

如何實踐自家教育

袁大明

自家教育在香港是非法的,進行自家教育的父母會被教署及社署接收其子女,可能被拆散家庭。但奇怪的是,香港有一群少數族裔的兒童未被融入主流學校,亦無人理會。
自家教育被指摘的原因是家長不負責任,危害孩子的教育成長。其實,要求自家教育的家長是希望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過程裏能盡更大的努力,不是將孩子全盤交託給學校後便了事。這些父母可能才是最關心孩子。
社會對自家教育的顧慮是﹕兒童不上學會被迫做童工,教育機會被家庭負擔剝削。但童工在香港也是非法的,而香港亦非農業社會。養育孩子本已是負擔,不是想像中可以幫補家計。雖然教育人士不鼓勵且不資助,但自家教育在很多先進國家是合法的。
為何自家教育到今天仍被教育界反對?箇中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當自家教育的孩子被證實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比傳統教育所培育的優秀,教育家豈不丟臉?
自家教育其中一個卓越的例子是:二百年前德國牧師卡爾威特,幾經辛苦才老年獲得一子,不幸兒子有輕度弱智,但卡爾威特卻決心向當時的教育家挑戰,要用自己的方法栽培兒子成為天才,在他悉心培育下,兒子八、九歲時已懂六國語言,九歲進大學,十四歲取得博士學位,十六歲成為大學教授,二十三歲成為出色學者。《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成為自家教育家長的經典典範。
我們知道愈來愈多家長都因為現時教育制度的失敗而趨向自家教育,近年亦有不少研究發現,接受自家教育的孩童,不論學業或人際關係方面都表現優秀。現時香港失業情況嚴重,有些家長便待在家裏照顧子女,這正是進行自家教育的最好機會。

香港要鼓勵自家教育,教育署亦可以擔當重要角色,幫助有心人將自家教育發展得更好,更可以為他們釐定基準、建議教材、在各學校成立小組,輔助家長在實踐自家教育的同時,亦可聯結各區家長,讓他們互相交流意見。
厭倦了傳統教育的教師可以另闢新路,為自家教育設計課程、擔任顧問角色、進行私人補習或小班授課。現時許多家長都在課餘,為學童安排形形色色的興趣或補習課程,每月花費可達數千元。政府如將每月資助於各學童身上的三、四千元回贈給自家教育家長,為不同學童設計獨特課程,結果一定遠勝傳統集體式教育。如果擔心這筆錢會被部份家長濫用,教育署可以每半年為自家教育學童作評估測試,合格的才獲回贈學費,不合格的便不能獲得該筆回贈,如連續兩年不合格,自家教育的資格便被取消。
雖然課程的編排有可能會局限於教育署的規範,但較為開放的評估還是可以達到。家長可以自己提出評估方法,學習不須受課程的局限,學童只要證明沒有浪費時間,學習具體知識,便可評核該方面知識。學童在某時段所閱讀的書籍、功課等都可作為評核工具,按學習範圍而作評核的方法在外國醫學院也被應用。
大部份家長都有足夠能力應付小學課程,自家教育並不一定要由家長執教,他們可以讓孩子盡量利用最好的各種教材及網絡上豐富的知識,家長更可從中再學習。
由於教學設施所需,所以經過幾年自家教育後,學童可以選擇重新投入學校的教育。這樣,香港很快會出現受到最好、最全面教育的人才,為香港、中國創造更好的未來。
……………………………………………………
作者為香港更好大行動協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