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縮窄差價未可刺激流通量

實戰理論:縮窄差價未可刺激流通量

港交所前日發表「縮窄最低上落價位諮詢文件」,建議分階段縮窄買賣差價,目的是希望措施可提升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效率及增加市場流通量。縮窄價格真的可以達成以上目的嗎?筆者極表疑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會令一般小投資者及散戶,更加難以進行短炒買賣,對成交量肯定有負面影響。另一點更加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小型證券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收窄。相信這一項建議會是有計劃地將中小型證券行趕出場的行動之一。
過去一段時間,交易所推行的措施皆冠冕堂皇,諸多崇高目標。然而,有多少項真的能達到效果?「仙股事件」闖下大禍已不用再提,取消最低佣金真的可以提升成交嗎?創業板市場一潭死水,小投資者損失無數,納指七雄更是乏人問津。
縮窄差價如提升市場競爭力及效率,希望有關方面能提供理據去作支持,不要想當然地空談。但增加市場流通量則一定與差價大小無關,應該是與股價大細有關係。如果滙控(005)股份拆細,將其一拆十,每股約12元,則成交量及流通量一定會增加。

外圍轉壞策略保守為上
其實證券業近年經營環境已處於水深火熱的處境,專業化及國際化確實是遠大的理想,但卻並不表示要趕絕中小型證券行,讓外資大行獨大。近年外資大行的手法,以及一些衍生工具的運作,也不見得是對小投資者公平。
以上現象存在已久,亦正因如此,今年的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金融服務界之競爭將是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多位證券前輩自告奮勇出來參選,目的都是希望為業界爭取應有的合理地位。無論誰人當選,都希望將來能為中小型證券行及一般散戶謀求真正的合理權益。
上周五美國公布「非農業新增職位」僅3.2萬個,較市場預期24萬為差,油價亦持續高企,美股應聲而落。杜指現時之技術走勢已轉壞,後市不容樂觀,港股真的仍可以維持強勢嗎?短期內自有分曉,但筆者始終忠告大家,由於外圍市況之發展極度不明朗,策略上實不宜過份進取,保守一點較為上算。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