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左相成的自由平等

相左相成的自由平等

我們的前提,在尋找一種合理的政治制度,先不必給它「定名」。一開始就提到探討的方針︰要知道它是甚麼,要知道它有甚麼價值,要知道它是否可行。在今天的社會,政治制度要合理,就得包容多元價值。價值要多元,衝突難免,所以應該弄清楚價值重點何在,才好衡量。能容納多元價值的,到目前為止,似乎只有「民主」社會,所以把探討的制度「定名」叫民主。又因為多數管治是民主的施政形式,為防多數人專斷粗暴、任意妄為,在制度設計上必須能限制政府權力,所以把它叫作開明民主制,以資識別。

鄧文正

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兩大標誌;放在一道嗎,不一定水乳交融,更可能矛盾互攻。因此,我們說平等不是人人得到同樣東西,而是人人有同等機會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說機會均等吧,也有問題。我們不必像分析哲學家一樣,一分一毫地細看;但牽涉到民主制度的論爭,總得稍稍探討兩個論點。
先問︰均等機會是甚麼?真有這個東西嗎?人人能力不同,他們的機會真的平等嗎?用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精神上有問題、身體不幸有殘障的,不正正是要有不平等的對待——要特別協助他們,才能夠讓他們跟別人競爭?如果要有平等的立足點,人才可以爭取平等機會,那是否真有平等的立足點?複雜的社會結構,使大家活在不同階層中。要改變結構,十分困難。有的時候,我們要刻意製造不平等對待,來促進平等的機會。最明顯的例子,是歐美社會為矯正過去歧視少數族裔的作法,現在要倒頭,反過來「歧視」多數人,刻意製造少數人取得「平等」的機會。假如我們碰上類似的困難,我們的制度,應當有怎樣的措施?
再問︰從平等機會角度看,自由是多了少了?說它損害自由,是因為政府要(起碼對某些人)採用強制手段,來造就均等機會的條件。比方說,不管甚麼背景的私人團體,它辦學總有自己的宗旨,資源也厚薄不一。好了,好些做父母的,要把子女送到這些學校念書。不行。公立私立學校有別,眾所周知;進到不同學校求學,表示人人的起步點不平等,到了升學就業那一天,機會也不會一樣。真要恪守「平等機會」信條,只能畫一政府辦學,人人享用同等時光、同等資源。說到沒有了辦學的自由、選校的權利?那沒有辦法。米爾(J.S.Mill)最反對的,就是教育讓政府一手包辦!

不過,它也有跟自由相輔相成的地方。當大家看到,社會體制是要人人所得相同,政府畫一分配,大家立刻就會警覺到集權的傾向。相比之下,大家會寧取用均等機會選擇的生活方式。此其一。
在開明社會,自由與平等都重要,都值得爭取。一個管治上軌道、公義能伸張的社會,兩種價值都珍貴,要盡量調和起來。羅爾斯(J.Rawls)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提倡這論點,他的理論,成了近代開明民主制的支柱。他明白到衡突的可能,但堅持基本自由必須維繫。不過,他不反對政府為了某類分配原則而干預,認為自由和平等可和諧並進。此其二。
另一種近似的說法,是人人都有「平等的自由」,即有平等權利取得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這類觀點能否滿足平等論者的要求,我們不知道(我看不大可能);但同時強調個人權利與平等,要把兩者融合的,還有杜沃卡恩(R.Dworkin)。他覺得Rawls的福利角度和後來諾齊克(R.Nozick)的權利角度,可以互為夥伴。從個人權利來看,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實質取向,當受到平等對待;這樣,Rawls和Nozick的爭辯或可融和起來。這理論是否「成功」,還是未知素。此其三。
要不是自由和平等的意念那麼重要,我們不必花那麼多筆墨,討論兩者與民主的關連。這是玩文字的變戲法?非也。意念不清楚,很難討論問題,遑論政治制度。意念,能推動人。我們不必都作唯心論史家,像柯靈烏(H.G.Collingwood)般,把歷史看成意念更迭;但看十九世紀到今天,民族主義在世界舞台所生波瀾,誰說意念不重要?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文章隔星期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