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息率低迷期間,部份投資者的煩惱是為資金找尋出路,買股票風險大,買國庫債券回報又形同「雞肋」,故有人會選擇投進企業發行的高息債券。一般的所謂高息債券並非「垃圾」,而是那些企業的信貸評級低於「投資」級別,甚或沒有被評級但財務風險接近的大公司,當中以電訊、傳媒和科技的所謂TMT環節發行量最多,平均息率約在8厘左右。在低利率時期,可算是不俗的回報,況且賴債或變廢紙的機會率不高,難怪有一定的需求。
90年代中後期,在科網熱潮期間,此類高息債券在歐美大行其道。1999年歐洲企業總發行量創下180億(美元.下同)的紀錄,更不消說size約大歐洲10倍的美國。自從2000年4月科網股泡沫爆破後,TMT企業大部份被迫集中精力削減債務,令到高息債券市場一度沉寂下來。隨着經濟逐漸復甦,TMT公司尤其電訊行業生機再現,從去年開始高息債券的發行捲土重來,今年上半年,歐洲高息債券發行量已達167億,超越去年全年總數。至於美國亦錄得約800億之數,正朝1998年創下1,440億之紀錄邁進。
不過歐美兩地上月在高息債券發行方面似乎「𣲷」了油,分別錄得少於每月的平均數。有分析家認為,這是由於油價高企、消費者開支下降和預期加息所致,情況會否持續,無法估計。
姑勿論如何,高息債券始終是某些大型企業集資的好工具,寄望同銀行借長(期)錢,數碼不大兼成功率不高,對進取型企業來說,可能會因此打亂其投資大計。從投資者角度而言,此類債券雖然存在某桯度風險,但畢竟風險與回報往往成正比,世間又哪有咁大隻蛤乸?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