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貴為大城市,住宅質素卻良莠不齊,近年傳媒廣泛報道有關物業貨不對辦的投訴,令市民更懂得爭取合理的權益,積極重視驗樓,業主在入伙開支上已不會省下此筆開支,工程監督(俗稱驗樓)服務公司因此日受重視,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豪門消費。市場猶如未開啟的門,背後發展潛力龐大。
從事工程監督工作十多年的詹濟南,4年前開設ClerkofWorksServices,提供工程監督服務,守業2年始見起色。為了推廣這行業的重要性,他免費為傳媒提供服務,如替《壹週刊》處理有關物業執漏的投訴,幾乎成為御用驗樓師;今年初更為某電視台節目任嘉賓為觀眾驗樓,廣受歡迎。他不諱言,這門生意專門挑剔別人,有機有危。對於陸續有人沾手此業,他則以提高工作效率比拼。
詹濟南93年移民美國後,有感未能一展所長,一直想回港,直至97年終有機會返港重操故業,先後受聘於第一太平戴維斯和澳洲建築工程公司WoodsBagot任助理項目經理,但兩度被裁,眼見打工前途不過爾爾,因而萌生創業念頭。
直接誘因是他的親身收樓經驗,4年前他購入將軍澳疊翠軒,收樓時發覺工程質素未如理想。他說:「我將要執漏的地方記下來寄給承建商,足足寫了9頁紙。我留意到香港的樓宇質素好低,但小業主卻很少會找專業人士驗樓。」目前每千戶才只有數十個單位的業主會找人驗樓,比例僅佔3至5%。
行業雖舊但市場猶新,他認定這事業具發展潛力,便與一名持建築師牌的朋友合資開設ClerkofWorksServices(COW),主要提供驗樓服務,其次為監督裝修工程。他表示,以驗樓為例,收費每方呎由1.5至1.8元。
詹濟南坦承首3年要捱是意料中事。「首兩年公司都在虧蝕,幸而也有接些顧問或工程監督、維修工作,以維持收入。」第3年接了地鐵將軍澳沿線商舖的裝修監督工程,生意才見轉機,得以收支平衡。
踏入03年終接到首宗為私人住宅驗樓的生意,此後客源漸穩定。詹濟南表示,現時客人以私人物業業主為主,亦有大廈或屋苑的業主立案法團委託。
雖說驗樓行在消費市場上尚屬新興,但競爭者卻已存在。詹濟南解釋:「一些裝修工程公司、設計公司也會兼做驗樓,不過住宅驗樓十分困難,非專業人士不可。」
他說:「驗樓必須備有一些工具協助,如鏡片、紅外線溫度計、金屬探測器及幅射探測器等;至於浴缸有否漏水,必須開水喉測試,或是去水喉有沒有問題,便要憑經驗聽聲。」這些經驗都是他過去工作點滴累積而來,他自言現時單憑經驗監察窗台的漏水情況,準確度達七成,而至今所發出的驗樓報告亦未見出錯。
除了以專業取勝,詹濟南也提高效率抗衡競爭者,每次驗樓都會帶備手提電腦及打影機,每當他發現有須執漏之處,便用紙仔記下及貼在該處,然後由助手將資料輸入電腦,即時編印已有合資格測量師簽名的驗樓報告,一般600至800呎的住宅單位,只需個多小時便可完成。
他說:「試過和兩名同事一日內驗了10個單位,我們效率高,連一些同行如判頭也幫襯我們。」
記者:葉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