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息趨升,美元亦有轉強之勢,而早前的黃金熱、外幣熱,有可能很快便終止。只要美息上升,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便會大增,原本有很多資金因為美元勢弱的關係,轉投了其他外幣資產,但自從美國6月加息之後,情況便慢慢改變。只要美國息率拾級而上,美元資產的吸引力便相應增加。
美元上升,代表其他外幣滙價會下跌。早前購買外幣「有升有息」的情況,隨時會有所改變。
對於小投資者而言,假若早前購買了外幣,繼續持有的話,在未來數月就可能要面對滙價上的損失,特別是那些透過銀行把港元轉成外幣定期或活期存款的人士,受影響很大。因為這些外幣存款只能持有長倉,不能沽空,所以美元上升的話,便要面對很大滙率損失。
如果要可以買升亦可買跌,便要做槓桿外滙投資。所謂「槓桿外滙」,亦即投資者只需付出少許按金,便可控制比按金大出數倍、甚至20倍以上的外幣資產。而近年也有不少銀行提供這類服務。
原則上,按照有關規定,最高孖展約為5%,例如買入10000元的外幣,透過5%的按金,便可控制比按金大20倍的資產。如果滙率波動1%,透過槓桿放大,實質回報便會放大至正負20%。這種以小博大的投資活動,就是傳統槓桿外滙買賣。
當然銀行因為風險考慮問題,未必會給予客戶最大的槓桿比率,但一般亦有5至10的倍數。如果嫌買賣外幣的波幅太小,買賣槓桿外滙的潛在回報便大得多,當然風險亦會相應增加。槓桿外滙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可以買外幣跌,亦即沽空外幣。特別在美元轉強、外幣轉弱的情況下,提供另一個獲利機會。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