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曾提及窩輪和期權在投資策略上的分別,有讀者詢問,認股證(窩輪)既是期權的一種,兩者亦同屬普及的衍生產品,那麼它們的投資特性又有甚麼分別?投資者必須弄清楚所購買產品的特性,才能作出最適合的投資部署。
由於認股證與期權的交易平台不同,令兩者的普及程度相去甚遠。股票期權採用期指交易平台,投資者必須聯絡一些能提供期指買賣的特定中介人,才可掛牌買賣;認股證則採用一般股票交易平台,投資者可透過股票報價機查閱個別認股證的條款及買賣情況,透明度極高,這亦有助提高認股證市場的普及性及認受性。
一般來說,股票期權會提供一系列不同到期月份及行使價的條款供投資者選擇,當中的條款屬標準化,如每月的到期日必定與期指到期日相同,而兌換比率亦全是以每手作買賣單位,即每份期權可讓投資者認購1手股份。相對而言,認股證的條款釐定極具彈性,所有有關條款如行使價、到期日及兌換比率等,均由發行商自行訂定。
股票期權可讓投資者購入和沽空,但認股證則只可以先買後沽,是兩者最大的分別。因此,對一些富經驗的投資者來說,期權的獨特性質較方便他們制訂投資策略,因為可以沽空,意味着他們能享有更多投資機會。亦因為這原因,窩輪市場的波幅很多時候較期權市場稍高。
目前,本地市場提供買賣的股票期權全是美式行使,即持有人可在投資期內任何時間提出行使的要求,特別是在正股除息前的時間。至於在港上市的所有窩輪則全屬歐式,即持有人只能在到期日才可行使其權利。
兩者的結算方式也有很大的差距。股票期權全以現貨交收,換言之,若期權屬價內狀態,投資者便可利用行使價購入股票;窩輪則是以現金交收,投資者會收取結算價與行使價的差額。
在期權市場,投資者買賣的對手是交易所,縱然背後有個別的莊家/發行商提供報價,或有投資者掛入買賣盤,他們的身份仍是個謎。相反,認股證則較着重發行商的品牌效應,投資者在選擇不同窩輪條款時,會知道相關發行商的身份,對散戶投資者來說,選擇一些信譽較佳的發行商,可能較為合適。
一般來說,各期權系列可供買賣之合約數目並無特定限制。相反,已發行的窩輪數量是固定的,只是當銷售成績理想,發行商可提出進一步加發的申請,以便為股證維持流通量。
股票期權及窩輪市場目前皆奉行市場莊家制度,即指定的市場莊家必須為有關產品報價,在市場上提供一定流通量。由於股票期權的莊家數目較少,加上投資者參與比率較低,故其買賣差價一般比認股證為闊,但因應其可以沽空的特性,或較適合用作制訂投資期稍長的投資策略。由於認股證的透明度較高,成交也普遍較活躍,因此比較適合「即日鮮」或短線買賣策略。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