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專線小巴而可以上市,相信進智公共交通(077)主席黃文傑也萬料不到。香港地方有限,政府又傾向擴展鐵路網作為公共運輸的發展策略,黃文傑如何讓進智在空隙間生存呢?他一語道破,小巴最大優點是靈活。「小巴的角色是接駁,因為就算有鐵路,也未必每個屋苑都去得到,總有空間給小巴發展。」
黃文傑的發迹,或多或小與小巴的特性近似,就是靈活,看準機會便「攝位」,之後一往直前。
年輕時的黃文傑曾在牛奶公司「養牛牛」,榨牛奶,但他看準小巴牌價會上升,認為有得做,於是向朋友借錢,籌足資金做小老闆。由於資金有限,他自學修理小巴,向修車房偷師,逢假期便自行維修。
他說:「參考其他人唧油方法,盡量自己做,每星期慳幾百元,可幫補還債。」
黃文傑雖然預計小巴行業有發展潛力,但投資做老闆後,仍抱着穩打穩紮的心態,沒有辭去牛奶公司的正職。
他說,在牛奶公司工作的時間很特別,要分時段上班,每日下午5時到8時,凌晨2時至6時,再到上午9時至12時,「所以已習慣分段睡覺,也有空間讓我揸一兩轉小巴。」直至小巴業務漸上軌道,又收購了部份新界線,他才全身投入小巴業。
75年黃氏開始試行綠色專線小巴,初時每月虧蝕3000元,「由香港仔經壽山村,去銅鑼灣及中環的路線,當時沒有人肯行,但為了還債,惟有迫虎跳牆。」
紅色小巴與綠線小巴的不同之處,是前者並無固定路線、班次及收費,只要有小巴牌照便行,隨時經營,但不能在禁區上落客,反而綠線小巴上落客的彈性則較大。當年政府希望將小巴規範化,於是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線。
當時山頂線是第一條綠色專線小巴線,黃文傑經營由香港仔至中環及銅鑼灣的兩條綠線,則是首個由紅線轉綠線的經營商。
他說,旗下綠線首日正式開幕便爆滿,令全行哄動,「早期香港仔去中環紅線小巴收7元,我去銅鑼灣就收1元」。開幕不久,中巴被搶去不少乘客,一度想阻止其經營,但因為運輸署已發出許可,故並未動搖黃氏的基業。不過,初期該兩線仍出現虧損。
中巴及後便開新巴士線加入競爭,黃文傑指並無影響,反而有助區內交通。
「中巴以前經常罷工,但有小巴後已減少,因為小巴數目多過中巴,所以起調節作用。」小巴的機動性,正好在黃氏的生意上反映,他的做事格言是「忘我,冷靜,果斷」,相信任何困難可以解決,任何災難都會過去。
記者:尹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