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與時間競賽。二十多年來毫無制約的發展,帶來了備受吹噓的「經濟奇迹」,但同一時間自然環境也遭受嚴重破壞。大自然的反撲終於呈現。空氣污染、食水不足和沙漠化的數據已遠超警戒線,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龐大障礙。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問題所在,但並未展現改弦易轍的政治決心。中國經濟的巨型列車,可能戛然停頓下來。
易明(ElizabethEconomy)
多項數據均顯示,中國環境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全球二十大污染城市,超過一半在中國;六千萬人沒有足夠食水供給日常所需,每天飲用不衞生食水的人更十倍於此;沙漠已佔全國四分一面積,並每年增加九百平方英里。
預期未來十五至二十年間,數千萬人因耕地和食水不足而被迫遷徙。每年死於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患者多達數十萬。在河道污染範圍的鄉鎮,癌症、發育不良、流產和骨質疏鬆等病例特別多。去年北京市汽車數目增加超過九成,達二百萬輛,預計○五年將增至三百萬。一項中國研究指出,交通警員的預期平均壽命僅為四十歲。
中國政府十多年來深信,任何阻礙經濟的政策,均破壞社會穩定或動搖政權,是以一直沒有正視環境生態問題和由此引起的傷亡事故。問題不斷惡化,領導人的短視最終轉化成經濟損失。
據世界銀行計算,中國環境惡化和污染的代價──包括農作物和魚穫失收、工廠倒閉及醫療開支增加──相當於全年經濟生產總值百分之八至十二。單是過去幾個月,中國傳媒已報道了多項數據:去年酸雨導致的經濟損失超過一百三十億(美元,下同),沙塵暴造成六十億元損失,水源短缺導致工業生產損失一百四十億。
當然,地方層面最能切身感受污染的影響。本來盛產魚蝦的黃河支流一帶,污染日益嚴重,除海產銷聲匿迹外,因此導致的醫療開支及工農業的損失超過十億元。此外,地理情況大規模改變的經濟影響,仍沒有正式統計:例如青海共有二千個湖泊或河流正逐漸乾涸;不斷開掘地下水,使沿岸部份富庶地區土地沉降,政府須重新安置數千居民。
中國領導人開始明白,若環境污染和惡化影響收成、損害人民健康、導致工廠倒閉,經濟根本不可能增長。但迄今為止,改革仍然軟弱無力。政府並沒有採取強硬措施,務求短期內作出實質改變;而是繼續倚仗效果甚微的大規模長遠計劃。中國政府今年宣布,考慮設立「綠色GDP指數」,以複雜的會計方法,在全國GDP數字中減去資源損耗及污染的價值。可是,政府中的務實派也承認,這制度至少十年後才能落實,而且目前仍未有國家成功編製這個指數。
要取得實質進展,中國政府必須:一、投放更多資金以加強環境保育;二、藉着經濟改革,引入市場為本的環保方案;三、也許最重要的是,全力推動環保植根基層,鼓勵人民增強環保意識,並以積極的行動,保護今天的自然環境,保障子孫後代的福祉。
(中國環境問題 二之一)
(圖)中國毫無制約的發展嚴重破壞環境,空氣污染、食水不足和沙漠化數據遠超警戒線。
……………………………………………………
作者為美國外交關係理事會(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亞洲研究主任,著有《TheRiverRunsBlack: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toChina's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