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如大粒藥丸 微波傳送影像<br>吞「攝影機」可驗小腸

狀如大粒藥丸 微波傳送影像
吞「攝影機」可驗小腸

【本報訊】二十呎長的小腸往往是醫生檢查的盲點,即使用兩米長的內窺鏡也難以確定小腸毛病,醫學界近年採用無線膠囊內窺鏡檢查方法,病人把一粒長約兩厘米、有如「大粒藥丸」的膠囊吞入肚內,膠囊在消化道游走時,可拍下五萬多張影像,讓醫生清楚看小腸的「內裏乾坤」。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梁偉強表示,這種方法可以突破小腸診斷一向的盲點,因為在消化系統中,胃部以及大腸均可以透過胃鏡及大腸鏡檢查,但小腸位於胃部與大腸中間,長達二十呎,並且「轉來轉去」,即使利用兩米長的內窺鏡,也只能檢查小腸的上半部,無法深入整段小腸診斷。

一兩日後自動排出
他解釋,該儀器是一粒長二點五厘米、闊一厘米、重約四克的微型攝影機,電池約可拍攝八小時,當病人把它吞入肚裏後,該膠囊會每兩秒拍一張影像,透過微波傳送出來,病人身上掛上接收器,記錄影像。當膠囊的電池耗盡,病人把接收器交回給醫生,醫生透過電腦觀看拍下來的影像,確定小腸問題。
梁偉強又表示,膠囊經過小腸大約需要三個小時,這要視乎每名病人的腸臟蠕動狀況而定,一般的病人在一、兩日後會把膠囊排出體外,但有百分之一的機會無法排出,須進行手術取出;但該院至今進行了六十多個病人檢查,全部均可把膠囊排出,但現時只可應用在十歲以上的病人。
該院在○二年底起為二十八名病人進行研究,該些病人主要是原因不明的腸胃出血、缺鐵性貧血、腹痛等,經膠囊內窺鏡檢查後發現一半有異常情況,包括有小腸血管增生、小腸潰瘍糜爛等,檢查過程並無併發症,但年紀較老的病人在吞下膠囊時會有困難。

儀器費用約五千元
此方法適用於診斷懷疑小腸出血、小腸血管增生、潰瘍、克隆氏病等,並可及早發現小腸腫瘤。曾有一名患子宮纖維瘤的病人,原以為纖維瘤壓着小腸,電腦掃描也找不到小腸有問題,但經膠囊檢查後發現小腸長有一個腫瘤,及時切除。
他表示,現時本港只有部份公立醫院及一間私家醫院提供這種診斷,該院接受其他醫院的轉介個案,但儀器費用約需五千元,病人需要自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