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選戰,雖說經濟第一,外交第二,但今年有點特別──在反恐戰下,外交和國家安全絕對是大議題;至於國內經濟不好,現任總統喬治布殊打貿易戰牌,說是人民幣滙價低,中國便宜貨傾銷美國,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多達一千二百四十億美元(約九千六百七十二億港元),打擊美國製造業。
用人民幣滙價過低,作為美國經濟持續三年衰退兼失去了二百七十萬個工作職位的解釋,有點像「扣帽子」的做法。不過,美國選戰打中國牌,絕不是新事。
過去,民主、共和兩黨選戰激烈時,總有棒打中國的情況。如九二年選戰中,克林頓抨擊老布殊和北京打交道──老布殊在六四事件後,派出特使到北京,以免在制裁北京的呼聲中,給美中關係留下一道門縫。到二○○○年,喬治布殊又攻擊克林頓政府跟「戰略競爭對手」搞綏靖。
但選戰過後,白宮主人如何處理中美關係,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