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嗜食清湯牛腩的人,相信都嘗過天后的大利清湯腩,而光顧過的大都不忘華姐妥貼的招呼,她是老闆的姐姐,可是半年前芳蹤渺然。原來她在大利隔籬另起爐灶,名為「華姐清湯腩」。不少人問:「會不會搞到親戚都冇得做呀?兩店開在一起,夠不夠生意做?」兩家都說:「唔會影響感情,各有各做!」而大利仍然保持月賺10萬的佳績。
華姐(陳綺華)與兒子華哥(黃樹華)原本在大利工作,華姐由開店幹至半年前退休,14年來職責猶如經理,可說是親手把大利「湊大」,打出名堂。
華姐離開大利後,華哥也計劃辭職,碰巧大利隔壁的上海菜店招頂,華姐見頂手費才5萬,於是決定與兒子接手做,實行創立屬於自己的生意。
該店初時叫永佳,專賣上海菜,沒有牛腩,但在大利追隨華姐多年的捧場客,都認為清湯牛腩是華姐的招牌菜,鼓勵她繼續做牛腩。於是,他們又炆起牛腩來,其後更乾脆改名為「華姐清湯腩」。
開業初期,華哥仍在大利上班,可能因為未能事事親力親為,首3個月都蝕錢,後來漸上軌道,又做回牛腩,生意穩步上升,不論來吃牛腩或上海菜的生客和熟客都增加。華姐表示,雖未賺大錢,但三口子(還有華哥的妻子)總算有份理想收入。
不少街坊與食客當知道兩店的箇中關係都倍感疑惑,兩姐弟這樣打對台,不會因搶客影響感情嗎?華姐說:「我沒想過搶客,牛腩粉跟他們一樣賣20元,我開頭無打算做牛腩,只是熟客話想食我才賣。」和弟弟的感情並未受到影響。「細佬對我一樣好,但就不會傾生意上的事。」
華姐雖說無心搶客,然而兩店並立,競爭無可避免,面對「姑奶」移師隔籬開店,大利老闆娘陳太認為,以不變應萬變來面對。「我哋89年開始做清湯腩,一向用靚料煲湯炆牛腩,隔清肥油,客人都很喜歡吃,所以也不需要改變甚麼,只要沿着過去的做法,煮出靚湯靚牛腩就夠了。」
陳太指出,華姐在隔籬賣牛腩並沒影響大利的生意,大利仍平均每日賣出約600碗牛腩,遇着維園有節目,客人更多得要在門外等位。跟華姐口脗一樣,陳太說:「我哋一樣打招呼,各有各做,都係為搵食啫,大家親戚,都希望佢哋生意好。」
記者:陳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