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軍節閱兵,民主派十多名議員應邀參加了,中共對民主派的態度出現了破冰式的寬和,象徵意義相當重大。許多人從陰暗一點的角度解釋,或會認為中央在向民主派含蓄地動刀動槍,耀武揚威,其實是一種警告。然而,何必多般揣測動機呢?如果民主派議員是成熟的智者,有堅定的信念,不會受到閱兵的「威嚇」,也不會因此而受寵若驚,改變一貫堅持的原則立場。有溝通、有接觸,總比你死我活不相往來好。九一二選舉之後,以閱兵的破冰接觸為起點,即使泛民主派屆時主導了立法會,萬事也能坐下來談,有甚麼好擔憂?曾慶紅副主席的對港新政如果以此為突破,那是天大的好事,港人期待民主派能盡快北上訪問內地,實現中央官員「每一個香港人都有回鄉證」的承諾。
民建聯主席馬力勉勵民主派多了解中國,頗為評論得體,反倒是前主席曾鈺成的語氣較為酸溜溜。「一次的閱兵不等同收窄分歧」,這是他心中的願望吧?從整個大趨勢來看,一次有民主派議員出席的閱兵禮,已經是歷史性的突破了,正如美國總統尼克遜一九七二年訪問北京,雙方簽署《上海公報》,兩國要等到一九七九年卡特上任後才建立邦交,中美之間到今天仍有根本的分歧,但無人可以否認,中美兩國建立了溝通渠道,不會輕易爆發核戰,世界比尼克遜訪華之前更加安全。
民主派與北京直接對話,愈快愈好,那樣就不再需要本地頭腦頑固的極左派從中作梗,不必他們虛報軍情,單方面向中央醜化民主派的一些人士,誇大民主派的「敵情」。香港人不需要腦筋不肯與時俱進的土共繼續僭充中央的代理商,拉大旗作虎皮,假傳聖旨,加深港人對中央的誤解,挑撥中央對民主派的怨恨。長期不正常的局面必須結束,中央與民主派之間即使有甚麼分歧,也應該另循對話的渠道解釋澄清。香港人不需要曾鈺成這種老左派,在學者向中央解釋甚麼是香港的價值觀時,惡狠狠地挑撥說他們在美化港英的舊體制、是對中央發出挑戰的檄書。中央領導人下次訪港的時候,也接見全體民主派議員吧,讓二○○四年八月一日成為一個歷史的轉捩點!
(圖)民主派人士楊森(右立者)及何俊仁(左立者)等人獲邀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