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資金取向重於業績

實戰理論:資金取向重於業績

上周筆者指出,早前港股之所以優於外圍市況,實乃表面假象,外圍市跌,港股應跌不跌,並非表示港股特別強勢,只是因為有期指結算因素。到去周,美股反彈,港股則應升不升,表現不濟,這結果已正可支持筆者的論點。
過往筆者分析市況,很着重期指結算及轉倉的部署,皆因從中可發現大戶的足迹,較諸憑空臆測或只看表面的升跌,有較為全面及具體的分析。港股經過兩個多月的窄幅上落之後,相信已到了出現突破性單邊市的時候,是升?是跌?我們宜作更深入的探討及分析。
首先,自東亞(023)公布業績後,短期大市將受業績公布所主導,每一份業績在揭盅前永遠是一個謎,事前估盈利升多少?表現好與否?作用其實不大,倒不如估計公布後持貨資金有何取態才屬上算。若公布得好,會出現趁好消息出貨的情況,也會出現藉勢挾上的可能。公布得差,也同樣會出現或者升或者跌的情況,跌之原因不用多解釋,升的原因是壞消息已反映,看好未來前景。故此,實質情況是視乎資金的看法與取態,以及持貨者的心態與預期而定。

正統分析不合短炒
有一點要指出,近期市場的情緒普遍對後市樂覯,大部份人都認同藍籌股皆有理想的業績表現,心態上都冀望公布業績後恒指會抽上高位,大家預早吸納等待收成。假若以上的情況屬實,則後市就存在着極大隱憂,極有可能是無論業績表現好與壞皆會跌。何解?猶記得過去兩次賣地前的市場情緒表現,第一次賣地市場信心仍未足夠,投資者寧可等賣地結果出來後,看清形勢才入市,結果成績理想,地產股大升。第二次賣地大家預期樂觀,買定地產股等結果出來之後沽貨獲利,最終地產股股價在賣地前已暗暗地緩緩下跌,雖然賣地成績不俗,但拍賣完成後,大市便即時急跌。
股市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單憑正統的分析只適用於極長線的策略,短期的波動一定要靠捕捉資金取向與流向。過去的業績並不重要,估計未來的業績表現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股價相對於盈利是否合理,這才是分析的重點。在年初,筆者一直看淡石油股、汽車股及紡織股,原因也在於此。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