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增值:企業管治董事會角色吃重

管治增值:企業管治董事會角色吃重

無論是上市公司、中小企業,又或是其他非政府組織,董事會均屬最高決策單位,在企業管治和引領企業發展的路上,擔當責無旁貸的角色。董事會最基本的責任,便是代表股東監督管理層,防止他們濫用權力,從而維護股東以及公司整體利益。在這個基礎之上,董事會其實扮演着一個更高層次的角色,就是透過優秀的企業管治,為機構創造價值,增強股東及公眾信心。

隨着企業管治日益受到重視,董事會的責任愈來愈繁重,亦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出任董事一職。他們本身必須認同企業管治的重要性,以及認同優良企業管治能為機構及股東創造價值。
香港現行的企業管治模式,基本上以英、美為本,優點在於可讓投資者透過資本市場投資於不同企業,爭取最高回報,同時藉着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爭取最高經營效益,吸引投資者,帶動整體經濟向上。
在企業管治發展模式方面,香港及英美屬於漸進式,不斷改進,日趨完善。東南亞國家則屬於危機引導式,尤其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加上2000年科技泡沫爆破的洗禮後,不少東南亞企業積極進行改革,加強企業管治,財政愈趨穩健。
雖然香港跟隨英、美企業管治模式,但受傳統影響,本港上市公司較多由單一家族或某大股東擁有操控。這種情況對企業管治所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是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單一股東,為了獲取最高利潤,可能藉着本身對公司決策的最終影響力,作出不利於小股東利益的決策。
以1980年代為例,本港曾有大型銀行因輕率借貸、大規模欺詐、造假帳和貪污等原因而倒閉,顯示了企業管治欠佳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及後1987年全球股災,更揭示了形形色色的企業管治問題。上述事件促使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管理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亦令香港政府決意成立證監會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簡稱金管局)等獨立監察機構,以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對投資者的保障,從而促進本港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

董事質素有待提升
過去數年,在證監會、港交所及香港董事學會等組織的大力推動下,香港整體企業管治水平已顯著改善。雖然如此,為了進一步增強國際對香港的信心,我們仍須努力提升董事的質素,實行優良的企業管治。此外更要參考企業醜聞所揭示的管治問題,再結合本地實況予以改革,促使企業運作帶動經濟發揮最大效益,從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徐尉玲
香港董事學會行政總裁

由香港董事學會主辦的「傑出董事獎」,今年的主題是「管治增值」。獎項分類包括上市公司、私人公司、法定或非分配利潤組織,所有獎項均公開讓公眾提名。「2004年傑出董事獎」的截止提名日期是7月30日,有關詳情及提名表格可自www.hkiod.co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