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投資外幣回報有兩種

理財智慧:投資外幣回報有兩種

最近因為加息影響,美元有轉強的迹象,於是有人會問,現時還應否持有外幣嗎?而市場一般談及財務管理,很少談及外幣投資,究竟又是甚麼原因呢?
外幣是貨幣的一種,只是在本地不被視為法定貨幣,商戶有權拒絕接納而已。但因香港沒有外滙管制,買入或沽出外幣也不用申報,因此商戶收了外幣,也很容易把它兌換成港元,所以近年很多商戶都會接收外幣,特別是美元及人民幣。
港元是與美元掛鈎的,因此商戶收美元,所承擔的滙率風險便很有限;而收取人民幣,是因為去年自由行實施以後,為了方便旅客及多做一點生意,所以商戶容許遊客使用人民幣交易。
與股票投資不同,持有的外幣很少會變成廢紙,只要發行貨幣的政府不破產,貨幣便有購買力。就算所持有的外幣不能在本地使用,最壞的情況也可以到貨幣發行地使用。
如果把外幣當成投資物品的話,其回報有兩種,就是滙價上的回報,以及所收到的利息回報。

只可買不可沽空
一般在港所談論的外幣投資,是指能夠在銀行買賣的外幣存款,而不是現鈔。投資者可以把港元轉換成外幣,然後作活期或定期存款,收取利息及享有滙價上升的回報。但這些外滙投資只是現貨買賣,而且只能單邊買賣,不能夠沽空。
如果作為現金管理方式之一種,外幣投資也能達到一定的目的,因為外幣本身就是金錢,而且還能收取一定的利息,其流動性更不用質疑。但因其流動性太好及市場太大,所以其利息回報會偏低,例如英鎊、瑞士法郎、歐元等外幣的息率,雖然比港元高,但所高出的部份也不是很多,實質回報也偏低。其次是滙率風險的問題,如果美元轉強,投資外幣便會蝕價,這就是把外幣作為現金管理形式其中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