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台終於公布,由於鄭經翰多次長期封咪,未能履行職務,商台不得不與鄭經翰商討解約。由僱傭的角度來看,商台的決策無可厚非──一家酒家的老闆,不可能容忍廚師以「家事」為理由,聲稱受恐嚇而動不動就請長假,這樣會影響酒家的生意。雖然廚師的技藝出眾,吸引遠近的食客,但菜譜上的名菜時時從缺,會對生意造成影響。
然而商台卻也應該明白,目前香港的新聞和言論自由,處於受嚴重威脅的敏感脆弱時期。一家民營的電台也不同一般的商業消費機構,處理鄭經翰問題,除了作出一個行政決定,還須要考慮社會公眾的政治效應。鄭先生的聲音已經成為言論自由的象徵,在這個時刻消失,對於商台或許是如釋重負,對香港卻引起深遠的隱憂。
鄭經翰的「烽煙」節目容或有激昂之處,但這是社會政治環境首先惡化之後的結果。如果不是特區政府兩屆班子長期積弱、如果不是沙士風暴政府的手足無措、如果不是政府粗暴推行二十三條、幾乎陷香港於大災難,「烽煙」節目又豈有龐大的市場?
鄭經翰的節目也不止是在咪前「謾罵」政府高官,在咪後還有積極的行動配合,沙士時期他發起「一人一橙」運動,接到許多小市民的投訴,「大班」也積極與政府部門的官員協調跟進。鄭經翰不止是一位節目主持人,而且也是一位關懷民眾的社會活動家。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民間領袖積極奔走,幫政府宣洩了許多民怨,令民憤得以表達,令民意得以在大氣電波中傳達進高官的耳朵,對社會氣氛起了一定紓緩作用。
商台董事俞琤批評「大班」封咪,減少了香港的言論自由,是言論自由的諷刺。然而,讓「大班」復咪,不正好彌補言論自由的損失嗎?與其要求鄭經翰保證以後「永不封咪」,為甚麼不向北京要求保證永遠不要暗示、唆使香港的某些勢力恐嚇節目主持人呢?一個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如鄭經翰先生,事非得已,是絕不會主動封咪,落得一個「逃兵」的污名的,這種現象極不正常。身為一家社會公器,考慮捍衞言論自由的政治重任,應該置於解僱一個兩度長期封咪的名嘴的行政決策之上。
(圖)鄭經翰與林旭華主持的《風波裡的茶杯》,已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