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小心輕放新聞自由

請小心輕放新聞自由

吳志森

一隻老鼠走進了一家高級瓷器店,店內擺滿了明清古董、西洋精品。捕鼠隊浩浩蕩蕩的趕到現場,誓要把橫行的鼠輩緝捕。老鼠躲進陰暗的深處,只聞鼠聲,不見鼠蹤。精銳的隊員為了完成任務,迅即把架上的古玩精品嘩啦嘩啦翻滿一地,老鼠的影子還未看到,價值連城的珍品全部報銷。

我從沒懷疑廉政專員公署肅貪倡廉的決心,對調查人員的專業精神、鍥而不捨的工作態度,守護香港這個廉潔之城所付出的努力,致以由衷的敬意。但我們不禁要問,「廉潔奉公」是港人的核心價值,「新聞自由」又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廉署要維護「廉潔奉公」這個核心價值,而把「新聞自由」這個核心價值打個稀巴爛,我們可以接受嗎?
香港沒有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也沒有資訊自由法等相關法律,香港的新聞自由,並沒有非常確切堅實的法例和制度去保障。正因如此,新聞自由好比高級瓷器店裏的珍品,必須小心呵護,珍而重之。尤其擁有權力的政府官員、執法人員,在制訂政策,採取行動前,必須問問自己,有沒有違反新聞自由這個核心價值,如果有,請收回,改用別的方法。
由老闆組成的報業公會、由管理組成的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左派的新聞工作者聯會、較為前進的記者協會,在意識形態和工作方法上常常出現分歧,被搜查的七家報館,在政治取態上更是南轅北轍,面對今次廉署大搜查事件,他們罕有地站在同一陣線,齊聲對廉署侵犯新聞自由的搜查行動,表達強烈不滿。一向與政府關係良好,態度保守的報業公會、新聞工作者聯會不約而同的用了「手法粗暴」、「強烈不滿」、「惡劣先例」等較為尖銳的字眼。這不是新聞界自我保護,而是廉署的粗暴行動,直刺新聞界的心臟,他們不得不作出反擊。

新聞來源是採訪工作的生命,沒有新聞來源,甚麼工作也做不成,損失的不但是記者編輯,而是廣大市民的知情權,對社會整體會帶來強烈衝擊。一些西方記者為了保護他們的消息來源,寧願坐牢也不肯透露,早有先例。保護消息來源是新聞工作專業最核心的價值。
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由「深喉」提供消息,揭發總統尼克遜指使特工竊聽民主黨的機密,結果黯然下台。尼克遜當然想知道迫他走進末路的「深喉」是誰,相信他亦曾千方百計打探「深喉」的身份,但他卻不敢赤裸裸的直接向記者埋手,迫他說出誰是「深喉」。
消息來源願意向記者透露消息,前提是他可以受到保護。廉署動用大搜查的方法到報館搜證,矛頭看似是要抽出消息來源。翻查記者的記事本,電腦等器材,更把與此宗新聞絲毫無關的資料、消息來源和秘密暴露在廉署人員的眼前。記者想方設法要保護他們的「深喉」,但廉署人員卻粗暴地用最方便的方法,搜查報館和記者的住所找出「深喉」是誰。如果記者不能保密「深喉」的身份,試問「深喉」還會向記者提供消息嗎?新聞工作還能做下去嗎?社會不公還能被揭發出來嗎?民眾的知情權還有保障嗎?資訊的自由流通還能繼續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能保持嗎?
七十年代廉署成立,為香港歷史翻開光輝的一頁。為了保障廉署的獨立性,使肅貪的工作不受干擾,賦予極大權力,直屬港督。回歸後,廉署直屬行政長官,架構、權力和角色都沒有改變。港人期望廉署能繼續其不受干擾的獨立運作,也同時希望他們把新聞自由這類核心價值放在首位。無論是捉老鼠還是打老虎,對瓷器精品,請小心輕放。
……………………………………………………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