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民
今年夏天到瑞典參加國際商業學會年會,在首都斯德哥爾摩逗留了幾天。由於講授國際經商環境的職業偏好,我對瑞典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地位十分有興趣。要了解瑞典國際地位,不可不知道它著名的國際「中立政策」。所謂中立,是指在國際上不捲入其他國家之間的任何政治和軍事的爭端,不支持任何一方。瑞典採取中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它地處歐洲列強之間(南有德國,東面是俄國),一旦與這些軍事強國捲入紛爭,便有被吞併之虞。同時中立可以幫助瑞典盡量減少軍費開支,使它可以專注建立「福利國家」。兩次世界大戰,大部份歐洲國家──不論是盟國還是協約國,都受到巨大的創傷,而瑞典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中立政策看來十分明智。
但是瑞典的中立政策不是沒有代價的。一九三九年,北歐的四個小國──瑞典、丹麥、挪威、芬蘭──結盟宣布中立。同年,蘇聯入侵芬蘭。芬蘭請求鄰國(同時也是盟國)瑞典派兵援助,瑞典怕觸怒蘇聯,以中立為理由,拒絕了芬蘭的要求。芬蘭無奈,向英國和法國求援。英法答應派兵,並要求瑞典容許英法軍隊過境瑞典到芬蘭,但是瑞典拒絕了英法的要求,芬蘭很快陷落了。一九四○年,德國入侵了瑞典的其他兩個中立盟國──挪威和丹麥。瑞典再次以中立為理由,拒絕援救它們。挪威流亡政府請求進入瑞典,但是瑞典怕得罪德國,拒絕了挪威流亡政府的請求。挪威瑞典兩國關係源遠流長,十分密切,這次瑞典的作為深深刺傷了挪威人。後來,在德國的壓力下,瑞典不得不容許德國軍隊從瑞典運送軍隊到挪威。同時,瑞典保持着和德國的貿易,向德國出口急需的戰略物資:鐵礦。歷史學家猜測,瑞典對德國的鐵礦供應是希特勒不入侵瑞典的原因,因為對瑞典宣戰會(至少短期)中斷鐵礦供應。瑞典和德國的貿易一直持續到一九四四年。盟國對瑞典向德國輸送戰略物資,特別是軸承,十分惱火。因為這無疑是在幫助延長德軍的壽命。美國和英國一再要求瑞典停止這類貿易,甚至告訴瑞典,再不停止的話,給德國供貨的瑞典軸承廠可能會被「誤炸」。直到一九四五年初,瑞德貿易才終止。
停戰後,難民遣返時又一次考驗瑞典的中立政策。在瑞典有一百六十七位波羅的海國家的難民。他們在戰爭中被德軍拉去同蘇軍作戰。戰後蘇聯佔領了這些波羅的海國家,這些難民如果回國,將會遭到蘇聯的懲罰,後果可想而知。所以他們請求瑞典收留他們,但是蘇聯不同意。瑞典政府於是以中立為理由,強行遣返這些人到蘇聯。這些人以死相抗。一位拉脫維亞軍官在遣返的船上當眾刺殺自己,流血過多身亡。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段歷史所造成的傷痕仍在。瑞典人對此有負罪感。而挪威人對此仍耿耿於懷。有一次我在學校的討論會上碰見一個瑞典學生和一個挪威學生,兩個人沒聊幾句,就爭吵起來,不歡而散。
當今世界,民主和人權的基本原則被愈來愈多國家和政府接受,這意味着採取中立政策愈來愈失去道義。如果一個政府犯有嚴重侵犯人權的罪行,如種族滅絕、屠殺無辜等,他國政府採取中立的視而不見的政策,則會受到譴責。在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世界在進步。
但在另一方面,瑞典在二戰時的不光彩的中立,在現在仍然存在。例如,國際大公司在許多國家設廠、做生意。他們大多在母國和所在國的爭端中採取中立。但是當兩國中一邊是民主國家、一邊是獨裁國家,大公司往往採取討好獨裁國家的立場。和瑞典在二戰時期寧願得罪英美而不敢得罪德國或蘇聯一樣,大公司批評民主國家的政策或領導人,不會遭到報復;而批評獨裁國家的政策或領導人,則會遭到報復、損失生意。
瑞典當年雖然蒙恥,但它的中立政策恐怕是從瑞典的角度能做出的最好選擇。當然,從反法西斯陣營的角度看,瑞典的選擇可能延長了德軍的壽命。而今天跨國公司的中立政策,恐怕也是每家公司所獨立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但不是促進市場自由和政治民主的最優選擇。
……………………………………………………
作者為美國OldDominion大學管理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