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結構性產品方興未艾

投資名言:結構性產品方興未艾

「結構性投資產品」泛指一些同時利用多份衍生工具合約,把投資回報掛鈎於既定市場的指標工具上。自2001年以來,在零售市場大行其道的保本基金便是當中1個典型例子。早期的保本基金,主要以接近9成或以上的資金買入零息票據作保本之用,其餘資金則用作購入與既定市場掛鈎的期權工具,希望能以小博大,爭取額外回報。

踏入2002年下半年,由於息口逐步跌近歷來低位,加上市場波動,令期權溢價顯著上升,導致那些以零息票據及期權為主要成份的結構性工具一度式微,而勉強推出市場的傳統保本基金,其計算額外升幅的「參與率」,往往也跌至單位數字。濫竽充數的現象十分普遍,令結構性保本工具的投資價值受人質疑。
此外,自2003年中,隨着美伊戰事告終,以及沙士威脅減退,投資情緒明顯好轉,連帶對保本工具的需求也受到打擊,加上在當時推出的一些結構性產品,其投資年期往往長達5至10年,在沒有提供任何現金流作周轉的情況下,令不少投資者均恐怕資金被綁而卻步。

機會成本亦須兼顧
觀乎結構性保本產品在過去幾年間的興起,主要在於這類工具正好捉摸到時下「想贏又怕輸」的心態。此外,零息年代的出現,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以收息為主要目的的結構性產品。
展望未來幾年,經濟正進入加息周期,因此透過結構性工具投資,將容易賺取較高的利息。問題在於如何把產品結構進一步改進,不但要同時兼顧息率、回報及年期等主要變數,也要掌握當前的投資機遇,讓購買此類型產品的投資者,不會在幾年後覺得白白浪費了其他大好的投資良機。

調整設計提升價值
因此,近日推出的新一輪結構性產品,確實在設計上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以提升其投資價值。以一隻近日推出的保本基金為例,基金針對食息一族的需要,提供每年派息的機制,首年派息5厘,其後每年最少派息1.2%。該基金並同時針對其他產品過去參與率偏低的缺點,而作出改良,讓投資者參與所掛鈎的20隻環球股票的全數表現,並把每隻股票的升幅上限設定為10%。
基金最長年期為6年,但假如在第2年起的任何一個年度內,表現最差的5隻股票其平均升幅大過或等如零的話,基金便會自動到期。投資者在賺取了首年的5厘票息及把本金全數取回之後,將獲發額外8厘的提早到期利息。而即使在6年後才到期,該基金亦會至少派息共11厘(即首年5厘,其後5年每年1.2%,及參與上述股票組合的全數表現)。

年期票息均具彈性
該基金有別於一般傳統的保本基金,特點在於改而採取以掉期合約作為主要的投資策略,使其有機會於第2年開始及其後的每年提早到期。在股市向好、甚至牛皮上落的時候,投資年期可大為縮短,為投資者提供較大的彈性。
以過去10年的數據作倒流測試,基金可於第2年到期的機會達80%,在3年以內到期的機會更達99%。筆者相信,在日益劇烈的競爭底下,新一輪推出的結構性保本產品,必須如上述基金般,提供更多的彈性及獨特賣點,否則難逃面臨被市場汰弱留強的厄運。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