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卡的用途越來越廣,除了坐地鐵坐巴士坐小巴之外,到超級市場購物、在汽水機買汽水、路邊咪錶收費、停車場收費等,只要身邊有八達通,「嘟」一下,事情就解決了。
目前坐的士還不能用八達通,據說那是因為司機收不到零頭小費,不大願意安裝,但相信這也是短期現象,遲早都逃不過那「嘟」一下的命運。
前兩天在街邊泊車,見一個公務員正在八達通咪錶前收費。他把一個小背心似的掛袋套在咪錶上,一按掣,咪錶上的數就過到了他手中的儀器上,比起從前提着一個大布袋逐架咪錶收硬幣,確實方便輕易得多。
電子貨幣的雛形,在八達通上體現了出來。
以前,我們有了信用卡,身邊已不用帶太多現金,後來EPS通行,買東西可以直接從銀行戶口扣數,現在,八達通的廣泛使用,使得生活進入了數字時代。
我們賺了多少,花了多少,已由實實在在一張一張數鈔票,變為了一堆數字的增加和減少。我們的身家,是一堆數字,然後通過電子貨幣,將這堆數字移來移去,現金不過手,便有吃有穿有住了。
錢,妄論數,見都見不到了。生活所需,就成了一堆數字的分配,「嘟」一下,加了些數字,「嘟」一下,又少了些數字。錢財的質感便漸漸消失,有錢人也漸漸虛幻起來。幾百年後,如果還有人拍「古裝片」的話,年青如今天那些不讀歷史的大學生,看到一幫蒙面人費盡心機去炸開一座叫「保險箱」的東西,從裏面搶出幾麻袋叫「鈔票」的紙來,那種笨拙感,一定引得全場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