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搜查了幾家本地報館,好像五十年代的一個英兵,在新界的一條圍村,無端端挨個摸了幾個壯碩的客家農婦的奶子,惹起一群受害婦女怒喝追打,提着擔挑、繩子、竹筐,沙塵滾滾的從林村口一直追到馬鞍山腳,煞是壯觀。
廉署搜報館,是一宗發生在中國人社會的特別事件,評論其中的對錯,也不宜用西方的標準,應以中國的幾條思維方式來分辨是非。
一、「要在廉政獨立和新聞自由之間取得平衡」——自從香港「回歸」,有沒有發覺,「在與甚麼和甚麼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張高官和社論作者的百搭牌:維港填海,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保生態之間取得平衡」。校本條例,是「要在校方辦學理念和家長參與之間取得平衡」。警方掃黃,是「要在保障北姑自由行和維護香港道德環境之間取得平衡」。一個麻甩佬偷窺女人沐浴,被警察捉了,在法庭上,他也可以自辯:他之所以窺浴,是力求「在積極進取性的非禮行為和自我性壓抑的被動痛苦之間取得平衡」。
二、「新聞和言論自由並非絕對」——新聞自由重要,但難道「新聞自由大晒嗎」?廉署濫權,香港的傳媒就沒有濫過權?報紙傳媒獨立運作,廉署也不一樣要獨立運作?新聞自由也要服從法治與穩定的大前提,廉署依法搜查,肅貪保障穩定,應該支持。
三、「如果心中沒有鬼,就不會害怕廉署搜查」——此一中國式論點,流行於特區政府推銷二十三條時的親中報刊——「如果傳媒沒有煽動顛覆國家和政府的陰謀,又何懼警司進報館搜查」、「害怕警權過大的人,定必是心中有鬼」。此一中國式邏輯,承襲自一句中國民間俗語,叫做「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廉署的聲明,為行動而辯護,大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引述這句家喻戶曉的智慧之言。
四、「要廉署不搜查報館很容易,要廉署搜查報館,這個決定更加困難」——廉署的大搜查,一定會招惹猛烈的譴責,廉署的高官,個個高薪厚祿,大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為甚麼還是要冒險犯難呢?可見其中必有高尚情操。這句話承襲自董特首的「下台很容易,留下來卻難」。因此,廉署的搜查行動,必是正確無誤。
因此,搜了幾家報館,包括專門「反中亂港」的《蘋果日報》,沒有甚麼大不了:要在廉政獨立和新聞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新聞自由沒有絕對、如果不是作賊心虛就不會害怕解放軍駐港部隊、搜查報館比不搜查更難。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就會認同廉署的行動,好得很。董建華第二天被記者追問,微笑不語,一味揮手。董生真可愛,在生命中,我第一次無條件支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