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銀行體系結餘須留意

理財智慧:銀行體系結餘須留意

香港發行的200億元政府債券,終於在港交所上市,為債券持有人帶來流動性。
一如市場所料,首日政府債券的交投不多,投資者傾向長期持有債券,又或者希望再觀察久些,再決定投資策略。
在市場預期利率有機會上升之時,債券的吸引力會下降,除非債券價格先行反映了息率走勢的預期,投資者才會有興趣入市。
早前債券的最後定價便反映了這個因素,原本在招股時已定了票面息率,而預計債券會以貼近票面值(亦即每手5萬港元)去發售,但因在最後定價之時,美國債券價格突然下調,導致息率上升,連帶港息也被牽連,結果政府債券最後的售價比起債券面值有所折讓,投資者可以收回部份已繳交的認購債券費用。這表示債券實質息率比票面息率為高,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繼續持有債券。
從首天成交來看,以4年期政府債券比較活躍,而且成交價比對其發售價格存有溢價,顯示市場對政府債券仍然有一定的信心。
作為小投資者,如果已購入了2年期或4年期的政府債券,若非必要的話,最好都是把債券持有至到期日,否則買賣債券的交易費用會吃掉大部份債券的回報。因為假若在期間把債券沽售,遇上息率波動的話,投資者甚至會虧本。

影響息率走勢
此外,投資者亦要留意息率走勢。原本踏入7月上市公司業績公布期,股市應該會向好,但今年情況有別,其中1個原因就是資金流向因美息比港息高而逆轉。銀行體系結餘已由高峯期的500多億跌至現時只是200億多些少,如果結餘進一步下跌,甚至跌至接近零的水平,那麼表示香港利率上升的趨勢便很明顯,這點債券持有人應要留意。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